趙書杰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帶一路”助力供給側改革
趙書杰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帶一路”戰略與供給側改革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其出發點與落腳點都直面當前中國經濟波動的根源——產能過剩。解決當前產能過剩問題,需以“一帶一路”為引,供給側改革為綱,合理引導當前某些行業去產能、去庫存,為中國經濟保駕護航。
一帶一路;供給側改革;產能過剩;產業升級
自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在結合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借鑒日本、東亞“四小龍”的發展經驗,做出了以投資驅動發展經濟的戰略思想。在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人民財富極大增長。但是粗放的要素驅動型增長難以為繼,在多年增長后面臨人口紅利消失殆盡、消費嚴重不足、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風險,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一帶一路”戰略針對當前國際經濟頹勢,結合兩極世界理論提出的國家級頂層戰略。“一帶一路”的提出對我國是一個重大契機,有三個深遠意義:一是提高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切實深化改革開放;二是改變當前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困境,促進中國經濟均衡發展;三是助力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對優化經濟結構大有裨益。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中,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過剩產能行業以及房地產等產業、城市工作、企業成本財稅等方面明確了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我國長期粗放增長的反思,同時也是對過度強調需求側管理的辯證否定,表明當前黨中央從注重需求管理轉向供給與需求并重宏觀政策的新取向。
“一帶一路”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都是基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和國際形勢背景下做出的政策性判斷,二者有著身后的內在聯系。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急需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和經濟增長方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和經濟結構轉型;“一帶一路”戰略則是國家針對當前國內區域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協調,國外金融危機后經濟疲軟、需求嚴重下滑的形勢,提出的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多個領域。
二者有著共同的出發點:解決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升級。只是“一帶一路”戰略涉及范圍廣、建設內容更加豐富,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更多是類似于指導思想的地位。因此,“一帶一路”戰略可作為供給側改革的實施路徑,助力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作為經濟運行的上游,是經濟問題的根源。而我國目前供給側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經濟結構僵化、經濟發展方式過于粗放等。而“一帶一路”可作為供給側改革的推動力量,有以下三個實施路徑:
3.1 過剩行業對外轉移
當前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煤炭、船舶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機械、汽車、輕工、紡織、光伏、風電、電子、建材等行業產能存量過剩,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存在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經濟落后的局面,因此將過剩行業轉移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調整我國產業結構意義重大。
3.2 加強貿易促進產業結構轉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資源豐富國家,且對高技術產品需求強烈,我國的工業品比較優勢明顯,加強貿易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向附加值高、技術度高的方向邁進。
F120
A
1672-5832(2016)08-01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