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瀟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簡析乾淳年間永嘉諸賢詩文特色
滕 瀟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乾淳之治作為南宋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對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文從詩文入手,對永嘉文人的詩文走向進行梳理,簡要分析乾淳年間永嘉諸賢的詩歌和散文的特點,將這一時期的詩文輪廓勾勒出來,以期對乾淳時期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乾淳政治;永嘉詩人;永嘉學派;詩文特色
1.1 乾淳政治。“宋中興以來,言治必曰乾、淳”(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宋孝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南宋赫然中興,出現了天下太平安樂的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
這一時期,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都在南宋思想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朱熹、張拭和呂本中,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成就,南宋許多文人以他們為典范。除了學術思想方面的繁盛,文學藝術的發展也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詩壇上除了“中興四大詩人”,還有喻良能、項安世、許及之等優秀的詩人,有許多優秀詩作傳世;詞壇上涌現了一批大家,如陸游、辛棄疾、姜夔等,風格或慷慨縱橫,或婉約清雅,南宋詞史創作的“高峰期”到來;文壇上涌現了洪適、周必大、朱熹、樓鑰、陳傅良、葉適等散文大家,一時間文壇名家薈萃,眾體皆被,成為宋文的“中興期”。
1.2 永嘉諸賢。永嘉諸賢包括永嘉詩人和永嘉學派兩個群體。正所謂“文章中興、詩律尤振”,乾道、淳熙年間,詩歌創作和散文創作均達到興盛。
乾淳年間的永嘉詩人群體主要包括“中興四大詩人”以及喻良能、項安世、許及之、趙蕃等人。“中興四大家詩人”在這一時期達到其詩歌創作的高峰。其他詩人雖不如四大詩人成就高,但是在南宋詩歌的發展上也做出了一定貢獻。許及之與梅南壽、沈仲歸、潘檉等人結詩社,名曰“永嘉詩社”。許及之的唱和詩歌中多次提到詩社,“報答一春無好語,更憐同社曲優容”(《再酬梅南壽》)、“同社朋來欣已諾,何時倒屣卻從容”(《用韻酬常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文人生活和文化風向。
永嘉文派是指以葉適、陳傅良為代表文人,受永嘉文體影響形成的散文流派。其中,陳傅良是領袖人物,葉適繼之。其主要成員有蔡幼學、徐誼等人。他們的作品在乾淳年間風行于士子之間,成為帶有示范性的典型作品。此時永嘉文派諸子的作品多是針砭時弊、理充氣足,但是文學性稍顯不足,缺乏感染力。
2.1 中興四大詩人。首先是成就最高的“中興四大詩人”。前文提到,方回在《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中有一段對于四位詩人的評價,評價尤袤、范成大是“冠冕佩玉,度騷媲雅”,楊萬里是“奇峭”,陸游是“悲壯”。相比之下,楊萬里和陸游的風格更為明顯。楊萬里“誠齋體”為后輩詩人找到擺脫“江西詩派”風格的出路,使創作更為“清虛便利”。隨后四靈、許及之、葉適等人均對“誠齋體”表現出了極大的推崇。
2.2 “后乾淳”詩壇。所謂“后乾淳”詩壇,是指自紹熙元年(1190)至陸游辭世(1210)這30年的時間。這一代詩人群體中創作成就較為突出的有:陳傅良、樓鑰、許及之等。與此同時,出生于十二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詩人也已步入詩壇,如葉適、姜夔、韓淲等。
“后乾淳”詩壇詩人數量眾多,詩風也不盡相同,簡單可以歸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延續“晚唐”詩風。部分詩人追隨“中興四大詩人”的道路,例如項安世、許及之等人,詩學楊萬里,標舉“誠齋體”,詩風中有明顯的晚唐意味。這些詩人的詩歌主要特色是“清圓”,專攻五律,蹊徑狹隘,更有甚者流于刻薄、細碎,缺少沉郁之氣。
第二種風格是追隨杜甫、白居易、韓愈等人,也有“晚唐”風韻,但是更多的傾向于“中唐”,變得更加多元化。例如樓鑰、陳傅良、袁說友等人,多師法韓愈的“險峻雄奇”;還有張镃等人以白居易為典范,風格偏于諧婉。
第三種學習“江西詩派”并進行了變通創新。他們以“江西詩派”中的陳師道為典范,棄其艱澀深硬的弊端,而發展為瘦淡清癯,代表詩人是趙蕃和韓淲。
這些詩人有的是官僚詩人的代表,有的是隱逸詩人的代表,他們各自師法“晚唐”、推崇“宋調”,模仿“魏晉”詩歌范式,共同組成了乾淳詩壇的獨特風貌。
3.1 乾淳政治對文章風格的影響。乾淳年間散文的創作與政治形勢密不可分。開明的政治導向催生活躍的學術氛圍,不同的學術取舍造就了不同的人才,創作出了有別于前代的散文風格。①乾淳年間出現了一種在南宋影響深遠的一種文體,即“永嘉文體”。受乾淳之治的影響,科舉論策也表現出淳厚雅正的文風,因此這類散文的主要風格特征是:行文氣勢壯闊,議論辨洽宏博,給人耳目一新之感。”②孝宗在《蘇軾文集序》的開篇中寫道:“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節,立天下之大節,非其氣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可見當時這種風格不僅振奮民心,更能增強士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2 永嘉文體的特點及影響。永嘉學者的散文創作受政治的影響,除了具有學術性之外,還帶有一定的功利性。陳亮、陳傅良、葉適等人的散文風格也深受科舉時文的影響并且成就斐然,在當時就享有盛名。陳傅良的《待遇集》、葉適的《制科進卷》、陳亮的《酌古論》在當時都盛行科場。
永嘉學者在散文創作體式及風格上自成一家,表現出自覺的文學創新意識。這種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強了文章中的議論因素,另一個就是對文體應用性的開拓。永嘉諸賢對散文創作蘊含著現實性政治、文化功用意義的深刻思考。
南宋經過乾淳盛世的這些年中,文化繁榮,思想自由,詩人輩出,創作繁盛,風格多樣,實現了宋代詩文的再一次興盛。在這段“百花齊放”的時期,詩歌思想內涵趨向廣闊深厚,風格多樣,為詩風開辟新的風尚;文壇正如吳子良在《筼窗續集序》中所指出的那樣,“文有統序,有氣脈。統緒植于正,而綿延枝派旁出者無與也。氣脈培之厚而盛大,華藻外飾者無與也。”③
注解:
① 葉適.水心文集[M].上海:上海書店,1994
② 陳永霖.宋代溫州科舉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6
③ 楊萬里.從永嘉文體到永嘉文派[J].江州學刊,2011.1
[1] (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滕瀟(1991—),女,漢族,山東省濟南市,碩士研究生,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
K203
A
1672-5832(2016)08-0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