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溫州大學 浙江 溫州 325035)
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傳統農村民俗文化境遇
——以太倉維新村為例
陳 玲
(溫州大學 浙江 溫州 325035)
21世紀初,新農村建設在太倉市維新村開始試點,進而陸續在全國全面實施。在傳統農村向新農村的發展過程中,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也隨著改革的步調承襲或是棄之。本文將依托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從節日氛圍、民俗活動時空、新風尚來淺論民俗文化的境遇。
新農村建設;維新村;節日氛圍;時空缺失;新風尚
自從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在維新村踐行開來,維新村農戶們的居住環境發生重大的變化,一改從前寬敞大院、高低錯落的房屋,變為外形一致而又鱗次櫛比的小高層。國家收回土地減輕農民重役的同時,農民也因此轉變其舊有的身份為工人一族。民俗文化是由特定時間、特定空間中的民眾創造的,是民眾思想情感的體現。本文依附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背景從節日氛圍、民俗活動時空、新風尚來淺論民俗文化的生存狀況。
回溯到鄉土氣息濃郁的傳統鄉村,那時的我還是個黃角小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每逢過節,兒童可肆意地玩耍,即使有過分之處,長輩也會看在是節點應喜不宜懲而對孩子格外寬容。在維新村村民傳統節日中,最熱鬧要數春節,家家戶戶張貼春聯,掛燈籠。家中肥碩敦實的家畜則會變為刀下魂,慘叫聲連天。婦女們懷揣著蛇皮袋上街置辦年貨,打掃衛生,甚是忙碌。在農村,城鄉收入差異大,村民無閑錢給孩子添置新衣、玩具,即使有,也為預防以后突發事件而存之,有備無患。只有等到年末,若有剩余之錢才可拿出稍許來購買食物、新衣和玩具。孩子三五成群的在田埂上奔跑,一起放滑炮,在場院里追逐、嬉戲。大人串門拜年,一起打麻將、打牌來放松緊張了一年的神經,同時也是失意者寄求獲得成就感的一種方式。耄耋之人則慵懶的坐在藤椅上曬著暖暖的日光,亦或注視著正在嬉戲的孩子,露出安心而知足的慈祥的笑容。除夕,家人團聚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而如今,維新村村民遷居在小高樓,其活動空間變得相對狹小了。每幢樓都居住著幾十戶甚至上百戶人家,逢年過節,串門訪朋不似從前之易。政府明令禁止小區嚴謹煙火炮竹,一是出于環境保護的需求,二是出于安全的考慮。近年來,新維新村民眾依舊守歲之人少之又少,民眾對新舊更替的感受力呈下降趨勢,春節與平日更為相似和平淡,其特殊之處已漸漸模糊,其原因可從經濟和思想著手。新農村建設政策使家境不富裕的家庭通過拆遷分配安置房而一夜暴富。以前逢年盼新衣,現在何時都可勿須待新年;過去,農田豐收與否在某種程度上要依賴天命,村民通過守歲來對去年成果予以感激,同時也是對來年大豐收的殷切期盼。而今,村民從農事中解放出來,其財富依據其工作努力程度,因此過年的神圣性降低,守歲的儀式感也隨之降低。村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于春節中的民俗活動如大年初一要吃青菜、胡蘿卜、菠菜炒年糕來對孩子寄予希望,望其有所成就的觀念認為是迷信,要有所作為還需靠自身資質以及后天努力。由此觀之,一些民俗活動淡出年節,節日氛圍因而變得寡淡。
在未被改建之前,村民的民俗活動十分活躍,在改建后,民俗活動漸顯衰落,究其原因于民俗活動展演空間的缺失。傳統的維新村,田埂、大樹下、河流、場院都是民眾群體活動的空間。過去,維新村是傍河而建,村民共同擁有一艘龍船,每到端午節就和鄰近的幾個村比賽,屆時鑼鼓喧天,圍觀者興高采烈地鼓勁吶喊。如今,從龍舟競渡的前提條件來說,龍舟年久失修,附近無河流相依,這就導致賽龍舟這項民俗活動逐漸消隕。老一代維新村民在正月初二這天都會“兜火把”,小的時候,奶奶經常帶我一起去自家的田里“兜火把”。所謂“兜火把”是將一撮桔梗捆扎在一起,點燃,然后繞著家田走一圈,以旺火來預示明年的豐收。國家征收土地后,村民們一是沒有進行“兜火把”的田地;二是,農收已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對農收的好壞的關切程度大大降低。由此,在民俗活動空間缺失以及謀生手段的多樣化后,該活動已漸漸淡出民眾的視線。
由于村民職業的變更使其空余時間較之前大大減少了。以前,從事農事的村民只要把握農耕時節,農忙時間是相對集中也是比較短暫的,其空閑時間較多。而進入工廠工作后,空閑時間大大減少,多則雙休,少則單休,有時節假日還得加班加點。民眾不再像以往那般有閑、有精力去操辦一些節日活動,更多地借用那來之不易的空閑來調整身體、精神狀態。再加上網絡媒體等其他娛樂方式的增多占據了民眾大部分空余時間,這就導致民眾參與民俗活動的時間的缺失 。
私家車代替了自行車、摩托車,更為便利迅速,因而節日駕車出游成為年輕一代的風尚,他們不再從節日中獲得歡愉,而是移情于異地山水風俗。民眾擺脫了封閉的鄉土社會,市民活動在此得到發揚,以廣場舞為例。廣場舞興起于城市街道,后流行于鄉鎮,對象主要為中老年婦女。維新村老婦由于沒有田地的束縛,又不符合招工的年齡要求,空余時間多,于是廣場舞這種既能消磨時間又能增進人際交流、鍛煉身體的活動一進入民眾視線立刻就被拿來充當娛樂的手段。在信息時代的號召下,當今的兒童已經成為是網絡時代的忠實擁護者,網絡集合了電影、電視、游戲、購物等多種功能,兒童可把大部分空余時間放在網絡上,兒童沉浸在網絡中變得越發封閉,脫離群眾,久而久之,一些傳統的民間游戲如扔沙包、跳皮筋、跳房子等都慢慢地退出兒童的舞臺。
再從村民的喪葬內容的簡化來看新農村建設的影響。從寬敞的村屋到緊湊的蝸居式住宅,像喪葬這種較為大型的儀式在小高層中難以伸展,政府為解決民眾的此等憂慮,在小區特設專門的辦事廳,供民眾進行喪事料理,以前喪事要三天兩夜,二胡、小號、哭聲不停,現在多改為兩天一夜,一是因為小區居民眾多,怕影響休息,二是年輕一輩覺得太過繁雜。維新村民在死者火化后傳統做法是將骨灰盒置放在家中的正堂,設供桌,等到期滿才可撤之。而今,民眾在死者火化后隨即連帶骨灰盒葬入墓穴中,不在家中置放。有者認為將骨灰盒放在蝸居式客廳,隨時可見,不免讓人心生恐怖,有者因置放家中不雅而改之。
民俗具有變異性,民俗文化會隨著時間、傳播空間的不同而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占主導地位,政府會引領民眾文化迎合主流文化,一些封建農村殘余思想會被官方以顯形或隱形的手段將其舍棄,同時民眾在新的社會中也會創造出新的民俗活動來補償或是代替傳統民俗。
陳玲(1991-),女,漢族,江蘇太倉人,溫州大學民俗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
G122
A
1672-5832(2016)08-0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