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豐
培智學校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探究
李孝豐
培智學校的學生在智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弱,他們理解事物更多的是來自直觀感受,而生活化教學則將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識。因此,培智學校的老師應加強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創新與運用。
培智學校 生活化教學 對策 探究
生活化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出發點,將生活事例與教學過程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可以更加輕松理解所學知識。培智學校的學生在智力發育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上發展不足,因而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存在困難,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多的是來自直觀感受。生活化教學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讓學生在生活化情景中學習知識,學習效率大大提升。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培智學校的學生心智發展不成熟,愛玩的天性依然存在,好奇心也很強。培智學校的老師應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特征,開展生活化教學,將學習和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加入趣味性因素,營造一個歡快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語文老師在講解課文時,可將課文中的情景運用多媒體技術制成視頻或動畫,讓學生通過觀賞來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意思。數學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時,可將數學題目轉化為生活事例,再讓學生去求解,相對于枯燥的算式,這種方式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
培智學校的學生在思維、理解、記憶等方面發展不足,而知識的學習又是一個相對抽象的過程,因此,對這些學生的教學部應設立太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理解知識,然后才是消化并掌握知識。理解知識的關鍵就在于化抽象的知識為直觀的形象,僅通過老師的講解和黑板的板書是很難完成這一過程的,創設生活化情景就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一轉化。因為在生活化情境下,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因此,培智學校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想盡各種辦法創設生活化情景,以化解知識的抽象性,簡化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達到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比如,可運用實物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事物或模型來直觀地學習知識,降低學習難度。還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生活化情景,以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為載體傳播知識,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形象感知來學習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還可運用角色扮演法,組織學生在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化課堂學習為生活情景下的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培智學校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隨時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教學中,注重教學語言的生活化,教學內容改的生活化以及實踐活動的生活化,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語言生活化,簡化知識的深度
對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培智學校的學生,老師的講話方式直接影響著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因此,培智學校的老師應重視教學語言的生活化,通過講話方式的生活化處理,簡化知識的深度,助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語言的選擇上,一方面要注意不要太深奧,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在語文的學子中,在遇到一個生字時,比如“歪”字,語文老師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這個生詞:一個東西如果放的不正,那么我們怎么應用什么字來形容呢?下面就進入“歪”的學習,其實他就是將“不”和“正”兩個字組合在一起。
又如,講到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時,“中心思想”這個詞比較難懂,語文老師可轉化表達方式,將“本文的中心思想”轉化為“本文主要講什么”,這樣的生活化語言,學生理解起來容易多了。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簡化學習過程
教材內容雖然是教學內容的基礎,但課本上靜態的文字的圖片略顯枯燥無味,數學老師可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將教學內容生活化,突出教學內容的生活性,從而簡化學習過程。比如,在學習《春天》時,語文老師可將春天的圖片制成多媒體課件,或是剪輯一段春天的視頻,配上課文內容和錄音,讓學生在觀看圖片和視頻的過程中學習并理解課文,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簡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如果恰好是春天,還可組織學生走出班級,走出校園,去欣賞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魅力,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三)實踐活動生活化,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
實踐能力是學生必須具有的能力之一,培智學校的學生尤其如此,因為他們的心智發展不成熟,需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實踐能力。對實踐活動進行生活化處理,可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可通過趣味性的游戲活動,比如“捉迷藏”、“丟手絹”等,充分釋放學生的天性,讓學生獲得生活樂趣的同時,有效提升的記憶力和溝通表達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總之,由于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培智學校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要采取各種有效手段化解知識的抽象性,簡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趙華麗.培智學校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探索[J].新課程(中旬),2013(08):98~99.
[2]黃春娣.培智學校多學科生活化教學的探究[J].成功(教育),2012(18):194.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