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博
探索中國東北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
孫文博
本文在介紹我國東北地區的農村金融發展體系的同時揭示了當前東北地區農村金融供給的現狀,擬在農村金融體系、農戶資金需求等方面探索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
東北地區 農村金融 金融發展
(一)東北地區農村金融市場的結構
東北地區的農村金融基本體系是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主,地方農村信用社為輔。在中國農業銀行恢復成立之后,貸款對象不再是以前的集體了,而變為農戶為主。20世紀90年代初,東北地區農村金融又遵循“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寫作的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目標進行適度改革。
(二)東北地區農村正式金融
商業性金融機構當中中國農業銀行在東北地區一致處于主導地位,業務延伸至東北農村金融市場。但是隨著“三農”的建設,中國農業銀行的主要市場目標定位在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發展與城鄉經濟上,由于支付金融服務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的情況以及中國農業銀行上市的需要,商業性金融機構在支農方面也存在著缺陷。
(一)東北地區農村金融需求分析
1、農民的金融需求
農戶的收入水平向來較低,相應的儲蓄能力也較低。農民的儲蓄主要是為了應對例如日常支出、教育、婚嫁等,而盈利性往往不是農民儲蓄的目的。農民的信貸目標是應對突如其來的環境變化而對農產品種植的影響,農產品生長是有周期性的,當生長周期長、天氣變化等因素會直接影響到農民的金融需求。
2、企業的金融需求
近10年來,東北三省農戶貸款的比例存在差異,其中遼寧省占比最高,遠遠高于吉林省和黑龍江省。農戶貸款占比可以體現出農村金融的需求情況,比例高說明農民對金融需求相對較大。對于農民的資金需求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二是民間借貸。有調查顯示,在2009年,遼寧省的民間借貸占正規金融借貸的30%左右,黑龍江省與此類似,而吉林省則要更高些。出現這樣的情況說明農民無法滿足正規金融機構的借貸要求來彌補資金的需求,出現資金缺口。
(二)東北地區農村金融供給分析
1、正規金融機構
以遼寧省為例,遼寧省正規金融機構信貸資金供給:截至2014年末,中國農業銀行農村貸款余額為1031億元;政策性銀行貸款余額為2158.47億元;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增長8.8%,占各項貸款比重的65%。
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正規金融機構農村信貸資金的供給情況是: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的數量在增加,農信社加強互聯網金融的服務力度與范圍。遼寧省涉農貸款余額的增長情況要好于其他兩省,這在于遼寧省的農村金融改革實施力度較大,經濟發展狀況良好。
2、非正規金融機構
從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來看,民間借貸的利率要遠遠高于正規金融機構的利率,有的甚至是高利貸。在利率市場逐漸開放的同時,民間借貸利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要高于正規金融機構。這種情況說明正規金融機構對于貸款的審查還是較為嚴格的,農民和農村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還是會面向其他。
(一)規范農村非正式金融的發展
如何監管農村非正式金融?立法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只有有法可依才能確定農村非正式金融的法律地位。什么樣的農村非正式金融是合法的,什么樣的農村非正式金融是要法律明確禁止的,這些都要在法律法規上明確寫出。臺灣地區有《民法債編》,其中對民間合會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我們可以以此為借鑒,對農村非正式金融的業務開展種類、范疇、形勢、利率等進行規定,避免產生糾紛。
(二)完善農業保險的體系
由于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相對滯后,隨著今年來我國惠農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國家財政支持也向農業、林業等相關行業傾斜。但是由于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克扣補貼或者補貼發放隨意的現象,這樣一來打消了農民的積極性,影響到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對于險種的設置上除了自愿險之外還可以有強制險,或者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當保障讓農民得到實惠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會選擇了。
(三)創新農村金融產品
農村股票、農村票據是一個不錯的產品。目前,我國有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上市的企業約有2.6%,這種籌集資金的方式相比傳統的貸款要更方便和快捷。這些上市企業經過證監會的篩選,實力較強,發展勢頭較好,企業組織形式更加的規范,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籌集資金,還可以將本地區的農產品進行宣傳,是一個一舉兩得的方法,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
[1]劉建華,周曉.城鎮化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于吉林省經驗數據的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5(02):76~80.
[2]胡斌,張寶祥.東北地區金融業發展的不足與建議[J].經濟縱橫,2015(06):90~94.
(作者單位:吉林工商學院金融學院)
本文系吉林工商學院院級課題“東北地區金融發展對區域城鎮化進程作用研究”階段性成果。
孫文博(1984-),女,漢族,遼寧本溪人,碩士,講師,吉林工商學院金融學院,研究方向:經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