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家麗 李京龍 蘇力健
民間手工藝在聾人職業教育中的傳承實踐研究
郎家麗 李京龍 蘇力健
民間手工藝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然而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傳統手工藝術遭遇了巨大的挑戰和威脅。將民間手工藝引進特殊教育院校,在聾人職業教育中開發利用民族傳統手工藝具有一定的優勢。本文以揚州特殊教育學校開發利用民間手工藝的實踐為例,探究民間手工藝在聾人職業教育中的傳承途徑。
民間手工藝 聾人職業教育 開發利用 傳承
民間手工藝是由人民創造,從生產生活中產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手工藝不僅承載一個民族最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也是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文明和智慧的結晶。但是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手工藝術遭遇了巨大的挑戰和威脅,一些曾經隨處可見的民間手工藝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掌握一定傳統藝術技能的民間藝人已為數不多,很多民間手工藝甚至瀕臨“人絕藝亡”的危險境況。
長期以來,傳統民間手工藝大都是依靠師徒或家族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但是由于傳統手工技藝的學習周期長、收入不高等多種原因,使得大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傳統手工藝行業,傳統手工藝出現了后繼乏人的危機,所以培養專業的手工藝人才是目前民間手工藝傳承與發展的關鍵。國務院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教育部門應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保護知識納入教學體系,激發青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痹趪鴦赵簞倓偘l布的《“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支持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振興傳統工藝,拓寬聾人就業渠道?!盵1]因此,殘疾人職業教育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在民間工藝的傳承與保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將民間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特殊教育院校,在聾人職業教育中大力開發利用民間手工藝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民間手工藝作為一種“絕活”,是以傳統的手工方式制作,具有很強的技藝性,其制作過程具有復雜性與嚴謹性。而聾人失聰,其語言和思維能力相對健聽人來說發展遲滯緩慢,但是由于“用進廢退,缺陷補償”的原因,聾人具有“眼敏、心靜、手巧、志堅”的長處和優點;由于長期使用手語,使他們的雙手特別靈巧,有著超過常人的模仿能力和動手能力。[2]聾人的這些優勢特點與民間手工藝的手工技藝性強的特點具有一致性,因此聾人對于民間手工技藝的學習與正常人相比更具有優勢。其次,民間工藝藝人往往憑借掌握一門工藝技能而生存立足,獲得一定經濟收入。因此,民間工藝是一種技能,可以滿足人們謀生的需求,具有職業技術的特性。[3]聾人作為弱勢群體,要想真正實現自食其力、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就必須要有賴以生存的職業技能,對殘疾人職業技能的培養是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核心。殘疾人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與民間工藝具有的職業屬性形成內在契合性。第三,民間手工藝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地方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殘疾人職業教育就是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地方經濟人才的使命。聾人職業教育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手工藝的參與,不僅使聾人掌握一技之長而能夠自食其力,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現代民間手工藝人才。
揚州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生源為初中畢業的聾生。學校的聾人職業教育充分依托歷史文化名城揚州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與經濟產業優勢,根據市場的人才需求情況,開發適合殘疾人就業和創業的民間手工藝專業和課程體系,為地方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人才,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一)科學開發民間手工藝專業
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之前,學校首先對揚州當地的經濟、文化資源優勢和人才的需求情況進行了充分調研與論證。揚州傳統手工藝素以種類豐富、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地方特色鮮明著稱于世,“天下玉,揚州工”,揚州玉器全國有名,揚州剪紙、刺繡頗具特色,民間書法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在古城揚州也聚集了漆器廠、玉器廠、繡品廠、工藝品廠等眾多的傳統工藝生產企業,但是由于手工藝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人才青黃不接,后備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傳統手工藝生產企業正面臨人才缺乏的危機。揚州特殊教育學校的聾人職業教育充分依據這些調研情況,專業設置以就業為導向,先后開發了玉雕、刺繡、書畫裝裱等適合聾人學習的民間手工藝專業。其中,玉器雕刻專業充分依托揚州在玉器文化產業市場中的突出優勢,已發展成為學校的龍頭專業。聾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語文、外語等文化課程,還要學習素描、圖案等美術專業基礎課程,以及玉石材料學、玉器雕刻實訓等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通過三年理論與技能的學習,使聾生具有較高的文化底蘊與扎實的玉器雕刻設計、制作能力。因此,玉器雕刻專業的聾人畢業生受到揚州各大玉器生產企業的青睞。
(二)創新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模式
學校先后與揚州廣陵刻印社、小單玉器廠、揚州漆器廠、揚州匯繡繡品公司等民間工藝企業實行聯合辦學,采取訂單式培養。學校成立由殘聯領導、企業行業專家、民間藝術大師、學校骨干教師等共同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民間工藝從業人員的能力需求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構建了以職業能力為主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人才培養以實踐教學為主體,以職業技能為主線,即“理論課程+實踐課程+項目實訓+頂崗實踐”。聘請技藝高超的工藝美術大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實踐實訓教學全過程,按照企業產品的實際工藝流程開展分段式職業技能訓練。實施工作室與車間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的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使學校與企業實現真正的“無縫對接”。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采取“請進藝人,傳經送寶”的方式加強民間工藝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分別從民間手工藝行業和知名企業遴選、聘任兼職教師和特聘專家,將這些知名的民間手工藝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請進校園參與實踐技能課程的教學,手把手地傳授學生技藝,提高聾生的文化底蘊和和職業技能。[4]如學校成立了揚州刺繡大師陸俊儉工作室,并聘請刺繡大師給刺繡專業的聾生上課,傳授揚州水墨寫意繡。同時學校對現有的專業教師也加強民間工藝教學、技能和創作等方面的培訓與學習,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四)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學校聯合地方政府、殘聯、行業協會、民間手工藝生產企業,共建集在校學生的職業教育和對社會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于一體的“揚州市殘疾人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基地”?!盎亍辈粌H建有聾生學習民間手工技能的玉器雕刻、書畫裝裱、刺繡等實訓室,也有玉雕、刺繡等大師工作室。如玉器雕刻實訓室的機器、設備都是來自揚州小單玉器廠,而且實訓室是完全按照玉器廠的真實工作情境來布置。同時學校與地方玉器雕刻、刺繡、書畫裝裱等企業與工作室保持密切合作,建立了10多個穩定的民間工藝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聾生在職業高中一、二年級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后,三年級直接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訓。
將民間手工藝引進特殊教育院校,在聾人職業教育中大力開發利用民間藝術資源,不僅使聾人學習到了賴以生存的職業技能,拓寬了聾人的就業渠道,還促進了民間工藝的傳承與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實現殘疾人職業教育、民間工藝傳承以及地方經濟文化三方共贏的效果。殘疾人職業教育院校應該積極探索適應本校、本地區特點的手工藝傳承之路,把這些文化血脈發揚光大。
[1]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6-08/17/content_5100132.htm.
[2]郎家麗.高職聾人服裝專業“三位一體”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教通訊,2015(36):1~4.
[3]劉慧等.基于職業技術教育角度淺談民間工藝的傳承[J].現代企業教育,2013(9):122~123.
[4]趙繼學.傳統手工藝與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對接的實證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0):102~103.
(作者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教育部重點課題“殘疾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研究”(項目批準號:DJA140244),2014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民間藝術資源在殘疾人職業教育中的開發利用研究——以江蘇省為例”(項目批準號:2014SJB295)。
郎家麗(1972-),女,碩士,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學及理論、殘疾人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