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北京 100875)
災害防治法律體系
——現狀及不足
張 倩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北京 100875)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再一次激蕩著國人的心靈。這使得對于災害防治的相關理念與工作細則的具體事項又再一次回歸到了國人的視線中。我國對于災害的防治亦非常之重視。但是,就立體的災害防治系統的構建與運行來說,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與空白。中國的災害防治法律體系是如何構成的呢?其中有存在著何種可能的風險與不足呢?擬在本文中進行論述。
災害防治;備災體系;防災意識
災害主要是指,在某一個特定的時空領域內,由于地球的內部變化、或是由于外部的自然之力,亦或是人為的因素所引起和導致的,某種無法預知的,使人措手不及的,對人類的身心健康、物質條件以及生存的環境產生巨大威脅的,一旦發生,超過人類所預期估計的,會對這一特定的時空領域產生毀滅性影響的那種自然或是社會的現象。
由于經歷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切膚之痛,在這一點上我國政府給與了高度的關注和重視,并逐步建立起了防災減災法律法規體系。目前,在我國已經制定的關于防災減災方面的法律有35件、行政法規有37件、部門規章有55件、有關文件有111件。這其中主要包括,具有概括性指導意義的《防震減災法》,對于突發性事件如何解決給出具體措施的《突發事件應對法 》,對于具體自然災害項目具有具體指導意義的《水法》、《森林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對于突發性傳染病如何防治的《傳染病防治法》,對于突發性的事故災難進行緊急救援的,如《安全生產法》、《消防法》、《勞動法》、《煤炭法》,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公共衛生相關的法律,如《食品衛生法》、《國境衛生檢疫法》、《動物防疫法》,還有針對社會安全這一方面提出的《國家安全法》、《國防法》、《兵役法》、《人民防空法》等等。
這里尤為值得一提的就是,在1997年12月29日舉行的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時通過,并從1998年3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其后又在2008年12月27日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審議、修訂并通過的,并由2009年5月1日起施行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這部法規主要是針對常見的自然災害—地震的預防措施與震后的救援工作這一問題而展開深入規劃與研究的,旨在保護災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為了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可能發生的風險降至最低。這部法規包含了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恢復重建、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這幾個部分,全面系統的對地震災害進行了全系統模擬性防治假設。這其中的如下規定,觀測到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報告,也可以直接向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接到報告后,應當進行登記并及時組織調查核實。①
對于公共危機的定義,學者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分別進行了闡述,大體上來說,即由于嚴重的自然災害引起的、或是由于正常社會秩序中出現的突發事項引起的,具有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的潛在危害的危險狀況或是需要政府為主體的公共部門介入,并運用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應對和處理的非常事態。我國在公共危機應急這一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對于危機的預警、應急、處理和善后的這一系統性的防治系統來說,還是存在有很大的不足的!首先,關于公共危機處理的系統性法律、法規較少。法律手段是公共危機系統性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就我國的現狀而言,公共危機系統性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仍然有待加強與完善。我國尚缺乏一部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系統的、應對當代潛藏危機的公共危機管理法。盡管在前述的自然災害防治這一方面上,我們頒布了《突發事件應對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與其他的專門項目的法律、法規構成了較為系統化的防治體系,但是就其覆蓋的面積來說,在應對整體的公共危機方面還是遠遠不夠的!其次,因為上述的應對公共危機的管理系統不完善,所以會造成體制效率的些許低下。比如,責任分工的明確性還不是那么高,又或者,社會公眾的參與度較低等。再次,公共危機預防管理機制系統不完善。古語說的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預防措施的有效性,是降低災害帶來嚴重后果的最強有力的保證!換而言之,即是公共危機的預警工作是很應該被重視的。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沒有專門的危機預警機構。這一點是值得深思的。復次,公眾的預防危機、抵抗危機、危機自救的意識比較薄弱。在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單純的統計數據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要求了。隨時有可能出現的、超乎人類想象的危機,都對人類社會有著巨大的沖擊力。如果公眾沒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意識,一旦發生危機,往往就會導致災區人民的慌亂不已、自救不能,而延誤最好的危機處理時機。最后,應對危機的承受能力還有提高的余地。關于危機的宣傳教育工作,相對于其他的社會關注點來說,其關注度還是非常低的。關于危機的應急演習,也是極少舉行的。關于面向民眾的危機教育普及工作,我國在這一方面上也是相對薄弱的!我們窺豹一斑,便可探知國人對公共危機還是存在一種僥幸心理的。
不可否認,我國在災害防治的法律體系中取得的進步是值得驕傲的,但是其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略的。或許立足本土,借鑒長處,補城之虛,以強國體,才是重中之重。
注解:
① 方印:“我國《防災減災法》的立法背景及意義”,載《貴州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第23頁。
[1] 方印:“我國_防災減災法_的立法背景及意義”,載《貴州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
[2] 馮義鈞:“我國地震災害預防標準化研究”,載《中國標準化》2004年第12期;
[3] 陳界融:“建立我國重大自然災害預防及救助法律制度”,載《檢察日報》2008年12月3日第5版;
[4] 岳麗霞:“居民山地災害預防意識調查分析”,載《水土保持研究》第13卷第1期;
[5] 許厚:“論災害-預防文化”,載《自然災害學報》第4卷第2期;
張倩(1983.12-),女,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方向。
D0
A
1672-5832(2016)08-0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