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陽 閆 磊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隱名股東的股權轉讓法律模式研究
萬 陽 閆 磊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公司法解釋(三)》有關顯名股東與隱名股東的法律規范存在多處需要詳細論證的內容。在股權轉讓出現糾紛時,如何平衡顯名股東、隱名出資人與受讓人三方的利益,借助日耳曼法原理論證股權的性質為獨立權的合理性,以及提出借助股權二元論的觀點解決股權轉讓中財產權和人身權不可同時轉讓的難題。
隱名股東;顯名股東;股權利益分離;優先股
隱名股東的股權是否可以轉讓。根據《公司法》第71條的規定,只要是獲得了公司股東的資格,股東的出資符合法律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且隱名出資人與顯名股東的代持合同約定了股權的財產性收益歸屬和人身性權利的歸屬條款,對于轉讓的問題則爭議不大。
2.1 股權性質的主要學說及評析
對于股權性質的問題,學界目前爭論不一,但主要爭論的學說集中在以下幾種:
2.1.1 社員權說。1875年德國學者雷納德最早提出社員權學說,他認為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股東為社員的社員法人,股權是公司股東所認購的公司資本份額的一部分,相當于社員權。筆者贊同社員權說,但此學說需要深入到法律權利能力的程度才能合理解釋股權的性質問題。
2.1.2 股東身份地位說。該說認為股權是由于股東對公司的出資行為而獲得的權利義務的基礎,并且該身份地位由法律規定進行保障。此學說否認股權當中包含了共益權,只承認股權的核心在于自益權,且股東的地位不同,所享有的自益權也不同,這一點類似于優先股與普通股股權的區別,但又有所差別。
2.1.3 債權說。該說認為股權是一種以請求權為基礎,對股東利進行分配為目的的債權或附條件債權,并且請求權以外的其它權利都不屬于股東權的核心權利范疇。筆者認為債權說將股權與債權等同的處理是不符合常理的,并且債權說也同樣忽略了股權中的人身性權利,單純的將其本質等同于財產性權利,這一理解方式是欠妥的。
2.1.4 所有權說。該學說認為股權的本質是所有權,即公司對股權當中財產性權利的所有權,股東在對公司出資之后,該股份就屬于公司所有。但該學說違反了物權法的“一物一權”原則,也無法解釋公司的股東基于什么權利而享有分紅權和管理權。
2.2 本文對于股權性質的觀點
本文認為,股權的性質是一種獨立的權利類型。在公司內部,公司與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是將所有權的權能進行分割來確定,股東權是公司所有權的基礎,在公司內部具有類似于契約的關系。但同時股東除享受股息和紅利的分配權之外,也參與公司的管理權。而公司所有權是由羅馬法演變而來,股權是有日耳曼法演變而來,二者是相互結合的。由此可見,股權是日耳曼法中就早先存在的一種單獨的權利,兼具財產性和人身性。
綜上所述,羅馬法與日耳曼法的規定并未產生沖突,在公司的治理過程中,二者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羅馬法擔負著公司外部管理機制,而日耳曼法擔負著公司內部治理機制。股權的性質以及轉讓問題關系到公司股東結構的穩定,同時也是關系到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變動與優化,因此認定股權的性質是一種單獨的權利是大勢所趨。
3.1 隱名股東股權轉讓的特殊性
我國公司法對于股權轉讓的規制采取登記主義的外觀公示制,這是對于以自己名義實際出資并實名登記于公司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部門的股東來說的。隱名出資人在沒有成為公司股東的情形下,股權轉讓實際上應當由顯名股東來行使。而在隱名股東在事實上具備了公司股東資格之后,并未進行一系列登記程序,那么此時與股權受讓人交易的股東要么是顯名股東,要么是隱名股東。若是由隱名股東本人來操作轉讓程序,必定會遭遇變更登記的難題;若是由顯名股東來操作轉讓程序,則又會出現顯名股東將股權進行“二次轉讓”的情況,這樣會出現隱名股東、顯名股東與受讓人之間的糾紛,而這就是隱名股東股權轉讓的特殊性。
3.2 股權利益分離機制與優先股的發行相結合對于股權轉讓模式的啟示
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第25條第3款,隱名股東轉讓股權的,必須要經過公司內部的表決程序和登記程序才有效,明顯是采外觀登記主義的取向。而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第26條1款,股權轉讓的有效性又要根據受讓人主觀的意思表示善惡來認定,卻明顯采意思主義的模式。
要解決這個矛盾,股權利益分離機制與優先股的發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啟示。股權利益分離機制的理論基礎來自于“股權二元論”,該觀點認為股權包含了財產權和人身權的權能,現實中的隱名出資問題可以通過將股權的二元利益進行分離來解決。股權利益分離機制克服了股權性質認定爭議的難題,在承認股權是一種綜合性權利的基礎上,可以解決轉讓過程中人身權部分的爭議。而引入優先股發行機制,一方面擴大了股東出資類型的選擇,同時也為隱名出資人在轉讓股權的時候降低了交易的風險;另一方面則有利于受讓人做出理性的投資,降低了股權轉讓中的信息成本,同時也有利于維護公司股東結構的穩定。
隱名股東的股份的轉讓應先確定股權的性質,根據羅馬法和日耳曼法的二元規制方式,股權在法人團體中兼具財產性和人身性權能,這就奠定了股權是一種獨立的綜合性權利的理論基礎,并為股權轉讓方式由登記主義與意思主義的分裂矛盾泥潭中拔出奠定了基礎。參考股權利益分離機制與優先股發行來解決股權轉讓,對于理順顯名股東、隱名出資人和受讓人之間的關系,平衡三方利益具有積極意義。
[1] 周友蘇:《試析股東資格認定中的若干法律問題》,[J].載《法學》2006年第12期。
[2] 朱識義:《隱名出資行為的法律規制:利益衡量和邏輯貫徹——<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相關規定之理解》,[J].載《社會科學輯刊》2012年第4期。
[3] 趙旭東、顧東偉:《隱名出資的法律關系及其效力認定》,[J].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萬陽(1992-),江西撫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云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企業與公司法。閆磊(1990-),天津武清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云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企業與公司法。
D922
A
1672-5832(2016)08-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