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迪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 030000)
后現代科技觀淺述
王 迪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 030000)
后現代科技觀是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核心,是對現代科技的重新審視與思考。與傳統科技觀相比,具有顯著特征,即主張整體論、反對還原論;主張有機論、反對機械論;科學的非中立性與意識形態化。后現代科技觀所提倡的思維方式對于當代中國來說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必須深入探討。
后現代主義;后現代科技觀;特征
后現代科技觀是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風行于西方的后現代社會主義思潮產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科技領域發生的巨大變革,使人們開始懷疑啟蒙運動以來確立的科學主義、理性觀念和社會進步等信念:人制造了機器,但卻遭到了機器的控制,科學主義已經走向了對人類的“理性的暴政”;人利用科學技術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自然界,導致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成為了兩個對立的極端,一種是為科學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而歡欣雀躍的人與因科學異化而沮喪失望的人的對立;“第二種是,科學走向獨立自主的勢頭與主張這種獨立自主應為社會目的所限制的社會要求之間的對立。”這一切都是在標榜主客二分、理性至上的現代科學觀的指導下產生的后果。西方社會對科技發展造成的人與世界對立、事實世界與價值世界分離產生恐懼和迷茫,后現代主義思潮由此興起。而后現代科技觀在后現代思潮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它是對現代科技觀、科學方法、社會功能的反思,更加強調和重視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建設與人文關懷,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科學技術的正效應,減少以至避免負效應。”具有全新特征:
可以說,還原論是現代科學的特征之一。還原論的方法最初是由笛卡爾表述的:“把所研究的每個問題,都盡可能地分成細小的部分,直到能圓滿地解決問題為止。”這種方法把高級運動形式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然后將研究低級運動形式得出的結論用于解釋高級運動形式。這種方法在人類認識的初期發揮過很大的作用,但其缺陷也是很明顯的,例如其對分析的過分重視容易導致錯誤的結論,并且完全地還原是不可能的。
3)流處理類的開發,流處理是服務器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服務器處理后的所有地震應急信息數據都要經過流反饋給移動平臺、PC平臺、Web平臺,沒有流處理,服務器端的功能就不完整。流處理具體是將字符串(或字節)從服務器端寫入網絡連接的流中,然后在請求端讀取寫入的數據,從而完成數據的傳輸。此外,地震應急信息圖片的存取也是通過流來完成的。
機械論是現代科學的另一特征。它指一種用機械力學原理解釋自然界一切現象和過程的形而上學觀點。運用這種方法,把一切自然現象和過程都“機械化”了,使自然界呈現出“祛魅”的人為狀態,這就造成了對自然和科學的片面理解,以及生產和科學活動中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關系的緊張對峙。后現代主義者一反機械論的觀點,提出有機論取代機械論。按照美國哲學家阿爾奇·J·巴姆的分析,有機體具有的有機性,是“構成一種哲學的有機論的最中心的、最包羅萬象的概念系統。它力圖比任何一種簡單方式更能把握復雜性的錯綜復雜的多樣性。”可見,與機械論追求簡單化的原則不同,有機論試圖從簡單中找出復雜性。這種思想與當代科學的發展趨勢是吻合。
現代主義科學觀認為科學是對萬事萬物規律的把握,要堅決排斥主觀因素的參與,任何主觀因素的加入都會有損科學的尊嚴。科學只探討“是什么”,而不討論“什么是好的”、“應該怎么樣”,科學本身不對科學的應用產生的后果負責。后現代主義者不認同這種觀點,認為科學與利益、權力聯系十分密切,甚至科學已經成為社會意識形態。
科學活動之所以受到個人、團體、政府的支持,是因為它有實用價值。科學活動的目的是與社會的功利目標結合在一起的。大衛·格里芬指出社會對科學造成的影響是實質性的。“科學不是不偏不倚的仲裁者,而是一個相當偏私的參與者,利用自己的地位使某些社會、政治和經濟力量合法,而使另一些力量非法。”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可以說科學被意識形態化地利用了。不僅僅只有科學可以發現真理,其他世界觀也可以發現真理。費耶阿本德指出,只承認科學知識而否認宗教和神話為知識的觀點是科學沙文主義,他進一步認為科學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宗教和意識形態,因為科學宣稱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或唯一來源。哈貝馬斯認為,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之后,科學技術發揮意識形態功能,將政治問題變形為技術問題。由于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的優先的目的,隨著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強,科學必然成為證明現存政治統治合理性的意識形態。
[14]China will not change its friendly policy towards Myanmar.China will also not change the various measures to help Myanmar’s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foreign minister.
福柯分析了知識與權力的關系,認為科學與權力是相伴相生的,權力能夠產生知識,科學能夠是實施權力。他說:“在人文科學里,所有門類知識的發展都與權力的實施密不可分。當然,你總是能發現獨立于權力之外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但是,總的來說,當社會變成科學研究的對象,人類行為變成供人分析和解決的問題時,我相信這一切都與權力的機制有關——這種權力的機制分析對象(社會、人及其他),把它作為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所以人文科學是伴隨著權力的機制一道產生的。”“科學同樣也施行權力,這些權力迫使你說某些話,如果你不想被人認為持有謬見,甚至被人認作騙子的話。科學被制度化為權力,是通過大學、通過實驗室、科學實驗這類抑制性的設施。”科學為什么會被化為權力的一部分,是因為權力的運用需要真理,而科學能最有效地生產真理。
后現代科技觀是對科技與社會各方面進行全面反思后,對科技與社會現實關系的新表述,它是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審視后確立的一種新的自然觀和生態觀。現代科技不論有多少副作用,人類都將永遠需要它,并且會一如既往地發展它。后現代科技觀盡管有許多有失偏頗之處,卻給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對科學進行重新思考提供了一個富有啟示意義的思維向度。
[1] 李桂花,許志晉.科技發展中倫理建設的內容與對策[J].科學學研究,2002,02.
[2] 詹姆斯·W·鮑特金等.全球競爭及對策[M].電子工業出版社,1987.
[3] 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
[4] 阿爾奇·J·巴姆.有機哲學和世界哲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 包亞明.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王迪(1992-),女,漢,山西霍州人,在讀研究生,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B 089
A
1672-5832(2016)08-02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