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
(聊城大學文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僧徒流動與南北佛教交流
高 靜
(聊城大學文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僧徒在南北朝時期的南北文化交流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晉南遷之后,名僧與名士互相往還頻繁,佛學與當日的文化學術的關系日益密切,北方傳入的佛學迅速影響到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湯用彤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對東晉佛學與文化潮流的關系曾作過一段論述:“溯自元、明重名理,而潛、遁見重。成帝之世清談消歇,而名僧東下,清流之中心乃在會稽一帶。及哀帝后,而佛法清言并盛于朝堂。由此而名僧名士相互關系,益可見矣。至若孝武帝以后,則南方佛學受道安、羅什之影響。”可見,南方與北方佛學聯系從未中斷。
佛學;南北朝;交流
在南北朝之前的東晉時期南北佛學交流已經頗為活躍,道安、慧遠、鳩摩羅什作為當時南北佛學交流之關鍵人物在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除此外,外國僧人如覺賢、僧迦提婆、卑摩羅叉皆自北入南,分別譯出禪法、《阿毗曇心》和《十誦律》等經典,對于南方佛學的完善起了很大的作用。
南北朝前期佛教交流延續了東晉時南北佛教交流的趨勢,大體為北方佛教對于南方的輸出。宋初及以前,由于北方戰亂以及魏太武帝的毀法,大批僧人相繼南渡,給南方佛教帶來新的風氣圓。南朝佛教初始,北方義學南渡,《涅槃》和《成實》相繼盛行,與東晉之重視《般若》大不相同。據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涅槃》出后,涼土義學僧人,本已注意此經。《祜錄》卷十四,謂北涼當時慧嵩、道朗號稱獨步。而道朗作《涅槃經序》,并有經疏。《釋老志》載智嵩為譯時筆受,后以新出經論于涼土教授,辯論幽旨,著《涅集義記》。但當時高僧,雖己解新經,然不久涼土兵亂,《涅架》之學,流至江南乃稱盛也。”
涅磐學傳入南方之后,先有竺道生大闡佛性頓悟之說,謝靈運作《辯宗論》為之鼓吹,已引起時人的注意,頗多爭論。王弘與謝靈運書信往還辯難,并將其書信送示道生,道生為作《道生答王問》,其往返書信并載于《廣弘明集》。道生死后,宋文帝招道生弟子道猷入京,使述道生之頓悟義,元嘉中法瑤過江至江東,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劉駿又禮致法瑤,使于道猷同止新安寺,道猷述頓悟義,法瑤述漸悟義,使頓漸各有所宗,各述宗義,互相競爭。可見《涅磐》學的發展與北方佛教向南方的輸入有著密切的關系,無論道生還是他的理論的反對者都有很深的北方佛學背景。
當時弘揚《成實論》影響及于南北的是被湯用彤稱之為彭城系創始人的僧嵩。
僧嵩受《成實論》于鳩摩羅什,后遷居徐州白塔寺,有弟子僧淵。僧淵的弟子縣度、道登和慧紀在魏獻文和孝文帝時弘佛法于北魏。另有法遷者亦居彭城,法遷弟子慧次弘法于南京。《成實》之學至梁極盛,《廣弘明集·智稱行狀》說:“《法華》、《維摩》之家,往往間出;《涅磐》、《成實》之唱,處處聚徒。”
除了涅磐之外,北方傳來的成實學也在南方達到極盛。《成實論》為天竺訶梨跋摩所傳,鳩摩羅什在關中應姚顯所請譯出。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論述南朝成實學發展時說:“什公沒后,義學南趨。適閱時會,《般若》之學,至僧肇已造極頂。宋代學風,偏于平實。而《成實》一論,復便于初學,因相傳習,竟至稱為大乘。”
《成實論》在江南的興盛與鳩摩羅什的弟子有關。首先為為助羅什譯經之釋僧導,僧導曾著《成實》、《三論義疏》、《空有二諦論》等,后至江南,宋高祖為其立東山寺于壽春,從之學者千余人,壽春因此成為當時成實論的一中心,孝武帝時曾至建業開講《維摩》。湯用彤曾論述僧導門下精研《成實論》之人才:“然導公門下之法匠,當首稱道猛。道猛者,西涼人。少而游歷燕趙,備囑風化,當已多聞‘成實》之奧。后停止壽春,想即受學于導。在彼力學三藏九部,大小數論,皆思入淵微,無不鏡徹。而《成實》一部,最為獨步。于是大化江西,學人成列。宋元嘉二十六年至建業,居東安寺。宋明帝建興皇寺,效為綱領。又請其開講‘成實》。元徽三年(公元475年)卒于東安寺,年六十五。其后興皇有道堅、惠彎、惠敷、僧訓、道明,均擅《成實》,為猛之弟子。”回并因之稱僧導一系為壽春系。
當時弘揚《成實論》影響及于南北的是被湯用彤稱之為彭城系創始人的僧嵩。僧嵩受《成實論》于鳩摩羅什,后遷居徐州白塔寺,有弟子僧淵。僧淵的弟子縣度、道登和慧紀在魏獻文和孝文帝時弘佛法于北魏。另有法遷者亦居彭城,法遷弟子慧次弘法于南京。《成實》之學至梁極盛,,《廣弘明集·智稱行狀》說:“《法華》、《維摩》之家,往往間出;《涅磐》、《成實》之唱,處處聚徒。”
除了《涅磐》和《成實》之外,其他各種佛教理論由于僧人的流動也于此時相繼傳入南方。比如禪法,東晉時慧遠非常重視禪法,曾經使弟子往西域求禪經戒律,覺賢在關中受排擠南下時曾被慧遠去請到廬山譯出譯禪經,后來覺賢又到建業授法。劉宋初北方僧人南下授禪法的情況也很普遍,曇摩蜜多擅長撣法,自涼州經蜀至江陵,于長沙寺造禪閣,他晚年又到建業授禪,譯有禪經,學者遠集,號日大禪師,影響十分大。當時從北方到建業授禪法者還有求那跋摩、沮渠京聲、僧伽達多及僧伽羅多哆等。在蜀授禪法者有慧覽,在江陵授禪法者有法期。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論述宋初禪法說,宋初禪法流行之域,為蜀,為荊州,為建業。蜀與荊州接近北方,故禪定甚盛。其地中國禪僧如法成、慧覽、道法均北人。僧印亦自隴至荊州行化。宋以后二地禪師,較江南為多,但亦大抵來自北方。江東禪法之興起與北方的輸入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總之,宋齊之時南朝佛學多受北方之溉澤,北方為南方理論輸入的源泉,南朝佛學的發展與當時北方僧徒的大量南下進而形成的佛學理論的不斷輸入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1]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376-515).
高靜(1991.11-),女,聊城大學文學院2014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魏晉南北朝方向。
B94
A
1672-5832(2016)08-02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