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江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知識論
蔡 江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知識論來源于希臘語知識與演講,它是探討知識的起源、本質和范圍的一個哲學分支。
知識結構;模式;知識的價值
1.1 寶塔型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形如寶塔,包括基本理論基礎知;專業基礎知識;學科知識;學科前沿知識構成。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為寶塔型底部,學科前沿知識為高峰塔頂。這種知識結構的特點是強調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寬厚扎實、專業知識的精深,容易把所具備的知識集中于主攻目標上,有利于迅速接通學科前沿。現今中國學校大多是培養這樣知識結構的人才。
1.2 蜘蛛網型知識結構。蜘蛛網型知識結構是以所學的專業知識為中心,與其他專業相近的、有較大相互作用的知識作為網狀連接,形如蜘蛛網。這種知識結構,是以自己的專業知識作為一個“中心點”,與其它相近的,作用較大的知識作為網絡的“紐結”相互聯結,形成一個適應性較大的,能夠在較大范圍內左右馳騁的知識網。這種蜘蛛網型知識結構的特點是:知識廣度與深度的統一,這種人才知識結構呈復合型狀態。隨著社會生產的高速發展,這種知識結構的人才非常受社會用人單位的歡迎,進入中國的外資機構尤其重視此類人才。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外資機構在招聘人才時,有的就提出了要各類復合型人才,搞貿易的,要有莫斯科的基礎知識,學工科的要有六級的英語水平。
1.3 幕簾型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是指一個具體的社會組織對其組織成員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總的要求,而作為該組織的個體成員,將依其在組織中所處的層次,在知識結構上又存在一些差異。以一個企業為例,企業對其成員的整體知識結構要求是,具有財會、安全、商業、保險、管理等知識。而對企業中處于不同層次的個人來說,要求掌握上述知識的比例是截然不同的,從而組成各自不同的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強調個體知識結構與組織整體知識結構的有機結合,它對于求職者的啟示是,在求職擇業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所選職業類型在整體上對求職者的知識結構的要求,同時還要了解所選職業崗位在社會組織中的位置及具體層次,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就業后的適應性。
知識價值的演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演進史上,出現過五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
第一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產生于上萬年前的文字創造。人類經過漫長的演進,由烽火、鼓、網、繩、圖騰、楔刻和獸骨組合而引發、產生了最早的文字,人類社會開始通過圖形、文字來把握世界, 對知識價值產生了最初的樸素認識。
第二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產生于兩三千年前的筆、紙創造,由此出現了一批歷史、文化、宗教、藝術、哲學、自然、技術典籍,人類的知識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獲得了重大突破,對知識價值開始產生一定的理性認識。
第三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產生于八百年前的活版日J刷術創造, 人類社會的知識文化由此出現極大的增長與繁榮,不僅對知識學習、傳播的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而且對知識價值的利用、創造也產生了巨大推動。
第四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產生于三百年前的機械印刷技術革命及隨后的蒸汽動力技術創造,不僅促進了人類社會知識總量的規模空前的迅猛擴張, 而且知識品位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人們對知識價值的深刻認識和開發利用,大大加速了工業社會的進程。
第五次重大的知識價值認識飛躍, 產生于五十年前的計算機技術及隨后的信息技術創造,人們對知識和信息價值的深刻認識和開發利用,極大地改變了使用機器的方式。機器系統除了以往發動機、傳動機、工作機三部分之外,又增加了居于主導作用的控制器,并形成了內外交互網絡。機器已不只是人的體力的延伸,更是人的腦力的延伸。控制器、電腦、按鈕可以取代手工操作實現對整個生產過程的控制,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如今,人類社會正處于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智能社會的過渡轉型進程中,知識和信息的價值發揮著更加巨大的作用,釋放出更加強大的能量,不僅極大地改變了經濟增長主要依據一般勞力、資金、能源、原材料等要素為最重要資源的運行模式,而且還深刻地促進了社會政治、文化的重大變化與進步發展。知識和信息已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核心資源和加速力量。無論是生產的自動控制還是金融信貸,無論是企業經營還是國家政策法規的制訂和監控, 無論是重大疾病防治還是生命科學、生物工程的開發利用,無論是地球資源的深度開發還是宇宙空間的資源利用,無論是市場激烈競爭還是文化頻繁交流等等,都無不強烈顯示出知識和信息的巨大能量和效益。此外,在知識和信息急劇增長和巨大作用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改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奏以及溫飽即安、小富即樂的生活愿望,而且還建立了改善生活環境、追求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質量、謀求更大發展的生活理念,文化消費、電子商務、網絡銀行、家庭辦公、休閑旅游、遠程教育、終生學習等新型生活方式,是人們追求的現代生活方式的主流。因此,知識的學習、傳遞、利用、創造、共享的程度, 已成為了衡定個人、組織、國家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標準,也是決定其能否積極參與競爭、謀求更大發展的重要潛質。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界屋太一所指出的那樣,現代社會的變革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變革,而是“知識價值獲得革命性勝利” 的巨大變革。
勞動價值論堅持“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價值決定于勞動時間這一規定”。但大量的事實證明,同一勞動時間或活勞動量,在多種生產要素的不同組合下,不僅使用價值總量不相同,而且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也不相同。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日益提高,即使社會投入的活勞動總量變化不大,商品價值總量卻是顯著增加的。經濟發達國家幾百年來,在物質財富驚人增長的同時,價值財富的增長也遠遠超過勞動人數和勞動時間增長的幅度。這就不能不使人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除了勞動以外是否還有其它的因素對商品價值的形成和增殖起著源泉作用? 回答是肯定的,這個因素就是知識。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向知識經濟邁進的現實也越來越充分地顯示,知識已經成為價值形成的重要源泉。
蔡江,女,漢族,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研究生在讀,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小學教育方向。
H030
A
1672-5832(2016)08-0277-01
知識既被確認的真實的信仰,因此知識由于確認而區別于人們所相信并且真實的事。知識論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是否存在先驗綜合知識。西方哲學家將知識分為先驗和后驗兩種,先驗意味著僅憑推理得到的知識(先于經驗觀察),而不受直接或間接經驗的影響;后驗指其他種類的知識,也就是知識的得來和證實需要借助經驗(經驗觀察之后),也被稱作經驗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