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西北工業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人是可以被馴服的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劉 暢
(西北工業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有感于2011年洛陽“性奴”案,6個女子被囚禁在密室中長達2年,備受折磨。不難想到,若幾人合力反抗,可以制服甚至殺死囚禁她們的罪犯,但卻沒有人這樣做。意外的是,她們非但不反抗,反而爭風吃醋,以和施暴者睡覺為榮。甚至有的女子竟變為施害者,將同被囚禁的其他女子打死。最后被解救出來時,對施暴者依然心存戀想,袒護他。
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它起源于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一起綁架案。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后,挾持了四位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后,因歹徒放棄而結束。
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后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職員卻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綁匪籌措辯護資金,他們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向歹徒在挾持期間的照顧,與警察采取敵對態度。更甚者,女人質竟然還愛上其中一個劫匪,并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長達6天,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對政府產生了抗拒。
此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后來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癥候群的例子見諸于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癥體驗。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于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西方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
以人質為例,如果符合這些條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第一,切實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讓你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毫不猶豫傷害你;第二,這個施暴的人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這也是人被“馴服”的關鍵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第三,除了他給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讓你得到,讓你和這個世界完全隔離;第四,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有了這四個條件,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會經歷這四大歷程: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害怕,壟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同情,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會到對方的不得已,且并受害者未受到“直接”傷害;幫助,給予挾持者無形或有形的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呢?
首先,心理研究表明,面對挫折人的心理會有個自動保護機制起作用,即將不良刺激轉化為良性刺激,借此度過難關。常見的心理防御機制有合理化、壓抑、選擇性遺忘、幽默、升華等。在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中,體現更多的是合理化。該癥狀中的被害人既然已是被加害狀態,在認知中若更多地強化悲慘境遇的觀念,無疑會加深自己的痛苦。相反把被加害的事實理解為不是最糟,便會降低內心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此時若加害人再給與一點小恩惠,就會使他們強化了合理化心理。
其次,人都存在一種本能的反應,即面對死亡的威脅,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服從。人最基本需求就是有吃有喝,此時只有低頭才能獲得延續生命的可能。比如人類在馴化狗的時候,常常以食物為引誘,輔之以鞭子,在馴化過程中,狗對人也形成了依賴的習慣與情感。人在本能上也逃不出這個藩籬。這里被害人表現出來的便是對加害人的言語上的信任,把自己的生殺大權交給了加害人。
再者,人類有一種英雄崇拜情結。這里的“英雄”,并非單純說綁匪就是英雄,而是說英雄形象與綁匪之間存在某種關聯。人類原始本能有對強者的崇拜意識,在完全隔離的情況下,又不存在據理力爭的可能性,此時掌握對人質生殺予奪大權的綁匪就成為了統治者,獲得人質潛意識的心靈崇拜與傾慕。在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患者心目中,加害人的形象不再是匪徒而是類似英雄了。
再其次,被害人為了生還面對加害人時心態逐步變化。被害人全副精力集中在生還上,用盡一切方法探試劫持者的反應,設法討好加害人,避免直接受到毀滅性的殺害。對恐懼和憤怒的否認,以及認為劫持者是無所不能的,使被害人在心理上依從著劫持者,高度焦慮又使被害人無法看到其他可能性,心態逐步變得被動,依賴,失去思考的能力,不主動去采取行動,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加害人的仁慈上,忘了他的暴行,反而認為是加害人給了他們生還的機會。甚至會認為施暴者并非壞人,同情或是愛上對展現過仁慈的他們。
《金剛》被人類定性為兇狠怪獸的世外巨猿,因而女主角娜奧米也是一位愛上非人類綁匪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患者;《重慶森林》一次偶然的劫持,引發長達五小時的僵局,換來了人質對劫匪的理解和同情;《狂野的愛》蘇菲·瑪索愛上了銀行劫匪;而在007系列電影《黑日危機》中,她又與綁架自己的超級壞蛋眉來眼去,甚至還助紂為虐,與劫匪合作報復自己的父親和政府。蘇菲·瑪索令人難以置信地完成了斯癥的最高境界:從人質到劫匪。當然,這也是因為她從小就深深地抱有仇父情節,成為斯癥患者也是合乎邏輯;
陳奕迅也在《斯德哥爾摩情人》里唱到:“別喊冤、別叫屈、別訴苦,在這宗慘案,全賴我忍受,才令你享受,我是同謀,絕對是同謀。”
如果一名恐怖分子用槍頂著你的太陽穴,然后輕柔地對你說:“人的最高權利是生存的權利”,你會不會感到分外恐懼?會不會本能地順從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將是一個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患者。
劉暢(1994—),男,漢族,山東省濟寧市人,本科在讀,西北工業大學,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專業。
G648
A
1672-5832(2016)08-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