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彥任 肖 偉 何金軒
(1.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昆明 云南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社會變遷影響下代際價值觀的蛻變
羿彥任1肖 偉2何金軒2
(1.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昆明 云南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在中國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代際價值觀變遷出多種多樣的形式。真正認識代際價值觀變遷時,需要正確理解兩種關系。首先,從變遷角度看待社會價值觀與青年價值觀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其次,通過年齡層面看待成人與青年價值觀及其之間的變遷關系。從而更進一步的發現隨著社會變遷對于代際價值觀的改變及其影響。
社會變遷;代際價值觀;青年價值觀
[1] 廖小平,成海鷹.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變遷[J]湖南師范大學學批社會科學版),2005,(6):13-17.
[2] 王灰,年輕人的文化代征[J].中國青年研究,1992(1):44-47.
C911
A
1672-5832(2016)07-0128-01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把社會價值觀的變遷總結為幾個方面。第一,單一的價值觀與多元價值觀兩者之間的間歇周期交替的變化。第二,從單獨的理想價值觀轉變為理想與現實價值觀交織的境況。第三,從人民的精神價值觀轉變為精神與物質價值觀并行的變化。第四,價值觀從總體向局部個體融合的變化趨勢。這種對全體社會的雖然具有普遍概括性,但是只能表現出表面特征,討論代際價值觀劃歸到討論青年價值觀與成年價值觀的比較與互動的框架下才更有意義。韋伯根據大量的歷史資料,把權威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傳統型權威、超凡魅力型權威和理性型權威(法理型權威)。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因為處在社會類型當時的傳統權威占主導地位,超凡魅力權威占次席地位。這是以為當時的社會類型是以自然經濟、計劃經濟。當改革開放后,公民認識到,市場經濟的興起。理性權威開始對傳統權威和超凡魅力權威造成沖擊,當理性權威達到強大時,很有可能造成權威的弱化甚至權威的失落。
當用代際關系視角來看待社會權威時,成人權威就猶如傳統權威以及超凡魅力權威。青年權威好比理性權威。成人權威導致了社會規范的高度的嚴格性,通過制度規范、技術控制、意識形態等形式要求后輩的生活方式,不允許有與對成人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存在。當代社會青年的包容性、相對性與成人權威相違背所被替代。這正是社會變遷所導致固有社會被代付的社會后果。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社會個體都趨向于追求進步。道德規范已經失去了影響力,人們的行為都依附于理性的執行力之下。成人權威的弱化和衰落也正是代價變遷的過程中表現最明顯的一個標志。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來看,這也是不同社會群體的社會化過渡,所反應出的不同反應所導致結果。權威的衰落與價值觀的多元化是相輔相成的。之所以造成價值觀展現出的多元化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因素。這種因素在代際價值觀的變化過程中又是主要的影響因素。進而我們可以得知代際價值觀的展現出的這種多元化,在代際價值觀的變化過程中是一個主要的體現形式。代際價值觀的多元性特點必然導致價值觀的失序與失衡,而引發現在的價值觀與信仰危機。在社會轉變下的價值觀變遷也是一個符合客觀情理的產物,因為它們變遷的過程以及趨勢都有高度的相似性。社會價值觀并非一直處在分化的地位,關于代際價值觀之間的整合與分化一直像矛盾雙方一樣相伴著,伴隨著社會變遷代際價值觀所經過多輪分化整合后已經步入單一相對平穩的階段,因為社會無論從狀態和整體結構方面上看也經過多輪獨自整合邁向相對穩定的階段,這也是為什么有代際價值觀與之相互適應。代價價值觀在不同社會轉型期和常規發展期的分化與整合都受到很大影響因而不同,代際價值觀的分化一般都在重要的社會變遷時期占重要地位,而社會發展常規期代際價值觀的整合又占有主要地位,這些整合與分化都由價值觀自身的發展而內在原因所決定。
從變遷視角下研究價值觀的代際和諧與穩定,可以很中立的角度找出建立和諧與穩定的客觀條件。接下來我們用幾種社會學研究方法來作為研究范式。1.功能主義。功能主義起源于把社會與其他有機體相互對比,整體下每個小的分之都有其功能并支撐整體,個體與個體之間以及所構成的真題都是平衡極端。結構功能主義在中國應用廣泛的方法之一。從這個方法出發,任何一個文化的特性都遵循著為社會整體為中心,為其提供特定的功能。這其中包含著正功能與負功能。大多社會個體都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維系社會秩序和平衡。小部分負功能社會個體,存在破壞這種平衡,使社會處于不穩定,這種負功能就是引起社會變遷的主要因素。2.沖突論。沖突論基于組成社會的每個個體不是依附與整體,個體和整體都是獨自平穩運行,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對立沖突的,這樣的假設上的。實際上強調資源和權利都是有限的欲望是無限的,由此發生斗爭的社會現象,這是導致社會變遷的根源所在。強調社會本身就是永無秩序,所謂秩序是由于社會個體之間相互沖突的過程中出現的產物,不是一個靜態的。從這種層面上看,文化的存在和發展都是借助社會某以集團的利益,每種不同文化代表著不同利益的社會集團,通過這一層面可以看出不同社會集團的價值觀。正是這種不同的利益才導致社會不斷的變遷。有學者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步入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階段,沖突開始變得常態化。這種沖突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控制這種沖突的社會制度,將社會沖突控制在理性的一定限度內。但是長時間以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中最基本的沖突模式都是沖突一方消滅另一方的關系。這種相互的沖突,矛盾的雙方所考慮的不僅僅是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且還想致對方與死地。缺乏一種,彼此有限度的商量互動的特性。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社會缺乏能有效解決沖突的制度規范方法。所采取往往是以權利為強壓的特性。這樣不能根本上的解決沖突所產生的根本原因,反而會助長沖突升級。由于沖突的意識形態才處的地位理性無法觸及,導致沖突問題看起來如此突出。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諾斯說過“現代性帶來穩定,同事現代性也引起動亂。”伴隨著經濟的增長代表著社會內部的不穩定,增長速度的快慢直接間接反映著社會內部不穩定的程度。中國正在處于新的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社會轉型期,在這個轉型期中,穩定代際價值觀的問題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價值觀作為社會整體一個組成部分,在價值觀多元的情況下其出現問題沖突是廣泛學者所關注的焦點。代際價值觀如何能夠達到和諧,是正確理解通過代際價值觀的分化與整合相互互動中得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