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馳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借鑒與延續:尊重歷史的客觀性
——毛澤東對鄧小平的“滑道效應”
姚 馳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所謂“滑道效應”,指的就是如同飛機在起飛上天前需要在陸地上做一段時間的滑行助力起飛準備,“滑道”所起的作用就是為飛機升空積累動能。從這個意義上講,毛澤東在建國初期積累的“滑道效應”為鄧小平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起飛”的準備。當然,我們不可否認,毛澤東在建國初期努力探索和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盡管在探索中有挫折和迂回,也有失誤和教訓,但正是這些寶貴的探索和試錯才為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和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借鑒和參考,從正反兩方面給鄧小平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和前途。
借鑒;延續;滑道效應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真實、連續、偉大的史詩,是不容被隨意改變、否定的。真實的歷史發展是連續的,而非任何人為的截然割裂的,因此,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并非偉人的孤行獨思和閉門造車,而是在前人尤其是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探索的歷史積淀下的必然產物。
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袖和新中國的開創者之一,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并揭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篇章。在這個艱辛漫長的探索過程中,毛澤東注重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了許多正確、重要的理論、方針和政策,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指導,進而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發展。然而,由于多種歷史原因的合力作用,毛澤東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實踐中也遇到了一些挫折,造成了一定的失誤。客觀的講,他對社會主義探索的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留下的經驗和教訓,這些都是我們黨寶貴、豐富的歷史遺產,不容否定、更改,也為鄧小平探索和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鄧小平指出:“現在我們還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還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鄧小平正是在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探索的成功經驗,破除迷信和糾正失誤的基礎上,重新認識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制定了全面開放的基本國策,最終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1 中共八大前后毛澤東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中國在發展模式上不得不仿效蘇聯和東歐。由于1956年國際上發生的若干事件,以及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存在的一些矛盾開始有所暴露,這些情況使毛澤東客觀的認識到“蘇聯模式”存在的弊端性。正是在這種國外國內背景下,他開始重新思考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1956年9月,中共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思路,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第一,黨中央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中國主要矛盾的變化,實際上做出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的戰略決策。第二,黨中央在糾正經濟建設急躁冒進的同時,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第三,提出要走一條中國式的工業化道路,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中心,同時充分注重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的總路線。第四,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思想,強調充分發揚民主、加強法制建設和執政黨建設以及反對官僚主義和個人崇拜的重要意義。第五,確定了發展與繁榮社會主義科學和文化事業的方針和任務。
1.2 “大躍進”時期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
由于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毛澤東等人對八大前后形成的一些重要而又尚未付諸實踐的科學觀點發生了動搖,造成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進程中出現了嚴重的曲折。第一,推翻了八大決議的關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論斷,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將長期存在“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主張以階級斗爭取代經濟建設,從而加劇了黨內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第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規模和速度上,以急于求成的“大躍進”取代了平穩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第三,在經濟體制變革方面,主張實行大辦人民公社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悖逆了八大對于經濟體制改革的科學設想。第四,在黨內民主生活方面,逐漸以家長制、一言堂取代了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使黨內的民主氛圍遭到嚴重破壞。事實證明,毛澤東在“大躍進”前后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是一次不成功的實驗。
這次探索造成失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主觀上,毛澤東等人是想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使人民盡快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從而在建設社會主義的規模和速度上過于激進。在客觀上,由于社會主義建設才剛剛起步,全黨對于歷史規律的認識依然十分膚淺,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積累。此外,我們不能否認,這次探索畢竟是我們黨嘗試打破“蘇聯模式”、走出一條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次重要實踐,使全黨和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剛起步時就受到了一次極其深刻的教育。
1.3 五年“調整時期”毛澤東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認識
由于“大躍進”和反右傾擴大化造成了國民經濟的嚴重危機,迫使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得不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重新的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為期五年的調整和恢復。在此基礎上,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經濟調整的正確方針和措施。然而,歷史總是在正確與錯誤的交織中曲折發展。就在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黨中央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左”傾錯誤卻再度蔓延開來。毛澤東進一步將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絕對化,并斷言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資產階級都將存在和企圖復辟,這成為黨內修正主義的禍根。這一時期的政治運動如“四清”、“五反”以及思想文化領域的政治批判運動,為“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發起了前奏。
毛澤東對于中國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了艱辛而不懈的探索,這其中既包含有益的經驗,也有慘痛的教訓。作為第二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在吸取了毛澤東的經驗教訓的同時,根據具體情況對于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做出了開創性的發展,從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對于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在民主政治方面,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的積極成果,使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首先,鄧小平堅持了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鄧小平和毛澤東都堅持民主集中制,鄧小平不僅繼承了毛澤東的民主思想,并在許多方面把對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鄧小平指出:“繼續發揚民主,是我們黨今后一個長時期的堅定不移的目標。” “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但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判斷上,鄧小平放棄了毛澤東關于階級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看法,提出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產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這一正確判斷為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團結全國各階級、各階層、各民族人民、海內外一切愛國人士,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奠定了最廣泛統一的政治基礎和愛國戰線。
在此基礎上,鄧小平進一步提出改革政治體制,提出民主要制度化、法制化,這是對毛澤東民主思想的一個重大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面,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展。首先,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方針。鄧小平強調:“我們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指出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要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而且還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要用完整準確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把我們黨的事業、社會主義事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事業推向前進。”其次,鄧小平繼承發展了毛澤東“文藝委人民服務,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思想。鄧小平指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我們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
第三,鄧小平對毛澤東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毛澤東對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探索對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主義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鄧小平堅持了從中國具體國情和實踐出發分析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正確方向,吸取了毛澤東在這一問題上的教訓,還表現在鄧小平直接延續了毛澤東的相關思想。鄧小平不但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而且還以此為立足點,制定了一系列方針和政策,從而迅速改變了國內的困難局面,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
第四,鄧小平對毛澤東外交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從和平和發展的時代主題出發,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外交戰略思想,在外交戰略上,鄧小平反復肯定“三個世界”理論是毛澤東晚年的重要貢獻。他明確指出:“毛澤東同志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給我們開辟了道路。”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根據國際局勢的變化,及時作出相應的戰略調整,實行了“兩個轉變”,進一步發展了毛澤東“三個世界”的理論。
因此,毛澤東同志在建國初期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具有“滑道效應”,為鄧小平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鑒,積累了經驗,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此,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上,開始譜寫出壯麗的新詩篇。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毛澤東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鄧小平文選》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 龔育之:《鄧小平理論的歷史淵源和科學體系》,《理論學習》1995年第7期。
姚馳,女,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2014級碩士生。
B03
A
1672-5832(2016)07-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