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彥任 肖 偉 何金軒
(1.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昆明 云南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社會變遷時期宗教所發揮功能研究
羿彥任1肖 偉2何金軒2
(1.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昆明 云南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社會變遷指的是社會結構變相另外一種社會結構形式的轉變。宗教作為社會的重要意識形態組成部分,有其特有的功能也與社會整體之間互動。本文從宗教的六要個特性出發分析社會變遷時期宗教所發揮進一部分析。得出在社會變遷時期宗教的職能變化的三個方面進一部說明宗教在不同社會變遷時期所發揮的作用來表述宗教作為意識形態存在的意義。
社會變遷;宗教;社會功能
“宗教根源的拉丁語“religare”含義為“聯系在一起”也變相表示群體或者團體的意思。宗教的具有六種特性,最基本的特性建立起的群體包括相互溝通在內的各種互動模式。第二個特性,群體成員具有的共同目標。第三個重要特性,一個群體由共同的規范作知道。第四個特性,每個群體成員都具有一種角色功能。第五個特性是,一個群體的集體功能與其地位體系是一致的。第六個特性,群體成員會對其所屬群體感到和表達一種認同感。”①從社會學角度上看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有存在的意義,宗教的幾種特征也表明宗教存在尤其存在意義以及其發揮的作用。很多思想家說的宗教會消失,這與宗教的特性所起到的功能相違背。在當今宗教沒有出現衰退的現象反而出現了穩定的增長,宗教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也逐漸突顯出來,是一個國家穩定、一個民族和諧的關鍵要素。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經濟全面發展,伴隨著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形勢中國步入一個新的社會轉型階段,宗教在多個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斷提升,在提升的過程中宗教所出現的問題也更多,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宗教作為載體其聯系整合社會個體教徒方面,體現整合功能已經超出其宗教職能范疇,在慈善事業方面很大程度上分擔國家在扶貧、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所起到的作用,為化解社會在轉型時期造成的等級分化、社會內部利益沖突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分析社會變遷過程中分析其宗教職能變化主要通過三個方面:首先,社會在結構上發生的變化。具體是社會由一種社會結構發生變革通過發展向另外一個社會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結構的改變、價值觀的改變、目標的調整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在發生隨著近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動,一方面原本的社會結構與體制已經開始消失,出現了新的適合社會結構的新形式。在中國,宗教傳播一般相應服從于社會利益而從事服務活動的組織結構,他們由其派別其所表現信仰的形式不同,不過大同小異只是信仰本質不同。分析宗教所提供社會服務是其職能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其傳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宗教組織其不同的神職人員舉行相應的活動,比單一的偶像崇拜的傳播更加有效果,這樣做其效果更貼近于世俗社會。宗教非政府組織和單一從事宗教傳播的組織存在很大的不同,雖然兩者都是根本都是信仰層面上建立的,雖然兩者有相同的宗教歸屬性,但是兩則在其他方面還是有區別和聯系的。下面我們從不同結構關系來分析說明。首先,結構上的關系上來看的話,宗教非政府組織獨立與其他專門宗教傳播組織,兩者之間沒有專門的明確關系。但是,他們兩者之間在社會服務方面組織的目的、教條規范、以及捐獻資金的流通渠道、相應服務人員的平臺都是建立在其相應的不同獨立的宗教信仰基礎之上。第二種關系是宗教非政府與普通宗教傳播組織是存在從屬關系,宗教非政府組織在結構上看是一般都是以分化或半獨立形式在普通宗教傳播組織的基礎上而已存。第三種關系是宗教非政府組織作為依附與普通宗教傳播組織的分之,在一般的情況下宗教非政府組織的相關要求都是根據普通宗教組織的相關教條以及相關的規范,作為整體下屬的部分宗教非政府組織通常都是受到普通宗教組織的慈善援助、相關體制的指引。最后的關系宗教非政府組織,所起到另外一個重要協調的作用。可以促進或者調節不同宗教之間的相互長期或者短期所引起的偏見起到關鍵作用。伴隨著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社會,我國社會面臨一個轉型,整個社會的社會結構都發生了改變,原有的一些集體都分離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集體或者個體。在結構發生變化后,宗教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原有的信仰模式也出現了改變從“彌散性”向“制度型”趨勢,這種趨勢也是從傳統民間宗教向制度性宗教轉變,信徒與信徒、信徒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也有了很強的一部提升。我國不同宗教之間,沒有存在沖突和不平等一說。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是中國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以及相關國家出臺的宗教政策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宗教的發展還有政教之間的關系。我國宗教包括五種基本特性,分別為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復雜性、長期性,其每一種特性都是代表宗教為社會這個整體提供的功能服務與社會也更突出體現出宗教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性。(1)群眾性可以體現出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為宗教的傳播提供滋生的土壤,雖然國內信徒數量未占多數,但是在龐大的人口量情況下隨著宗教的發展,中國信徒總數上升體現出群眾性的特點。(2)民族性指的是中國56個少數民族,民族數多不同民族所信奉的宗教也不同。宗教作為民族的重要紐帶在新中國成立后對社會穩定以及民族的進步和發展起到其重要作用(3)國際性,中國除了道教其他例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外來世界宗教,隨著中國的宗教自由政策這些宗教也在中國蓬勃發展。不過在這些外來宗教也有利弊,有利于中國與外國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國文化的提升,不利的方面是一些集團可以利用宗教滲透傳播發展反動勢力這些是我們應該注意的。(4)復雜性由于宗教包含組成要素,一方面受到生活的制約相互互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宗教的信仰,在信徒之中起到紐帶作用,把不同的社會群體聯系到一起。另外一方面是由于階級存在與部分宗教夾雜著反動所以較復雜。(5)長期性,不少學者認為當階級消失以后宗教也會消失,但宗教出校了蓬勃發展,源于作為意識形態宗教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通過分析在社會變遷中的宗教所作出的改變以及其所體現出的特點,是如何加強宗教的自身建設,讓其更好的為社會和公民服務,如何更好的促進宗教的發展發展其職能關鍵所在。
注釋:
① 何光滬《社會中的宗教》第八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1] 廖小平,成海鷹.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變遷[J]湖南師范大學學批社會科學版),2005,(6):13-17.
[2] 千石保.口木年輕人的文化代征[J].中國青年研究,1992,(1):44-47.
[3] 威廉·費爾」一奧格木.社會變遷—關于文化和先人的木質[NI].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 杭生,等.轉型中的中國和中國的社會轉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社會學研究[NI].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5] 李德順價值觀的人文木性[A].陳新漢,溪屏.現代化與價值沖突[f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B91
A
1672-5832(2016)07-0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