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琦 安婷婷
(1.漯河格瑞特國際學校 河南 漯河 462000;2.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淺析清代游民問題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周二琦1安婷婷2
(1.漯河格瑞特國際學校 河南 漯河 462000;2.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封建社會發展到末代王朝清朝時,社會生產力得以提高,商品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得以快速增長,由此而引發了清代較為獨特的游民問題。由此可見,清代游民與經濟社會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緊密聯系,為了更深刻地了解清代經濟發展狀況,關于游民問題的探討就顯得極為重要。通過考據的歷史研究方法,得出游民問題是清代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必然結果,是手工業、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清代游民;社會經濟;人口增長;緊密聯系
清初,為了恢復生產、安定人心,清政府采取了興修水利、減輕田賦、獎勵墾荒、更名田、永禁圈地、改革賦役制度等經濟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耕地面積不斷增加,據《清實錄》所載,推斷出清代耕地面積大致呈單調遞增的發展趨勢,且大致都在6—7億畝左右。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自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清代是中國歷史上人口最多的朝代,尤其是康雍乾盛世時,人口更是激增至將近4億。然而,耕地數目遠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人均耕地數量急劇下降。乾嘉時期,一些地區土地開發飽和,如清初地廣人稀的四川省,由于湖廣地區人口猛增,耕地難以負荷,遂大量移民入川,導致四川省人均耕地下降,土地平均年畝產量大致降至二石,難以糊口謀生。清代許多帝王都深刻認識到了人多地少嚴重的社會矛盾,雍正二年,世宗感慨道:“我國家修養生息,數十年來,戶口日繁,而土田止有此數”。乾隆末年,高宗說:“承平日久,版籍益增,天下戶口之數,視昔多至十余倍……日食不繼,益形拮據,朕甚憂之”。人口激增引發了連環社會問題的出現:米價、地價哄抬不下,人口生產過剩,農業勞動力富余,社會游民、閑民、流民隊伍壯大,社會安全隱患暴露等。作為封建末代王朝,無法避免大地主強行霸占土地,兼并奴役農民,這樣,大量農民破產,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引發了嚴重的社會游民問題。
人口的迅猛增加引發了一系列連環效應,很多人沒有土地,成為沒有固定職業的人,靠臨時性工作維生,這就是游民。清代游民之多驚人,尤其在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江南地區,出現大量無田無業游民。以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判斷,從事工商業的人基本難以占到居民的百分之四十,所以所謂“工賈”,大致是涵蓋了游離于農業之外的游民。其實在當時,大部分游民都是有工作的。江南地區在清朝時商品經濟得以快速發展,植棉業、絲織業發展迅速,農業更加專業化,手工業也得到長足發展,由此引發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分工更加細致和社會工作種類的增加。小型的家庭作坊以雇傭勞動的方式進行生產,可見,當時商品經濟、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清代無業游民得以謀生,遂而穩定了社會秩序。
盡管大部分游民都是有職業的,但是卻被社會普遍認為是無職業的閑民、無業游民,這種職業歧視現象和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經濟政策和思想密切相關。早在商鞅變法時期,便確立了“重農抑商”、“農本商末”的思想,在農為本的古人看來,清代游民所從事的勞動和農業生產無關,且霸占了農村勞動力;深受儒家思想禁錮的古人,認為奢靡之事全系傷風敗俗,因而這些從事“奢靡之事”雇傭的勞動力的游民們,就被人們歧視為無正當職業的人,且曾深受統治階級的打壓。康熙年間,江蘇巡撫湯斌在蘇州的禁淫祠最為有名。因當地打牌、歌妓、禮佛、迎神賽會盛行,湯斌厲行禁止,據說出現了“寺院無婦女之跡,河下無管弦之歌,迎神罷會,艷曲絕編”的現象。事實上,這只能起到一時作用,不可能長久生效,因為這是商業發展的結果。雍正帝干脆承認奢華現實,畢竟可以解決一部分社會游民問題,也可以保證百姓足以謀生,從而安定社會秩序。縱使統治者加以禁止,但卻不能否認商品經濟發展帶來這個的社會福利。除了傳統“重本抑末”思想作祟之外,另一個原因是縱使清代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進步,但是,它對社會經濟結構、職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作用力仍然較小,所謂的那些“新興產業”,極具不穩定性,從業人員流動性強,游民有時有職業,有時失業,成為真正的“閑民”,故而造成大部分人對這些勞動工作的歧視。
如同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游民提供了工作崗位,同樣地,游民的存在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繼續長足發展進步。大量農村廉價勞動力“游民”的存在,使得商品經濟發展無后顧之憂,且雇傭關系之間的剝削也使得商人利益大增,雇主可以隨意解雇傭人,傭人往往處于無工作的邊緣,這就使得這些沒有“鐵飯碗”的游民們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工作能力,進而勞動素質較高的雇傭工人的出現又促使商品經濟朝著健康長足方向發展。高利潤就意味著高消費、高生活品質,這樣一來百姓便會趨之如騖地投向高收入的商品經濟經營,百姓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減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為資本主義萌芽培填沃土促其成長。
江南地區商品經濟較為發達,游民的就業率自然較高,發生社會暴亂的機率較小。但是,江南以外的其他區域,尤其是古時山巒阻隔交通極度閉塞的“蜀道難于上青天”的四川省,由于湖廣移民的大量涌入造成的游民問題,產生了特殊的社會群體——啯嚕,并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乾隆初年啯嚕日漸興盛,乾隆十年以后啯嚕活動更加頻繁,勢力不斷壯大,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道光朝更是愈演愈烈,啯嚕的活動特點是成群結隊集體行動,游走無定,政府難以捉拿控制,且紀律嚴明,嚴禁擅散,以首領為盟主的一種游民組成的以劫奪謀生的異姓結拜團體。經濟的長足發展需要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游民啯嚕的存在及興盛,對社會安定局勢無疑是一顆烈性炸彈。甚至于咸同光宣朝,啯嚕由結拜團體轉化為會黨。啯嚕勢力壯大過程中,對平民百姓的生活造成極大困擾破壞,原本安居樂業的生活被恐慌動亂所取代,一定程度上隔斷了地區之間的商品貿易往來與經濟交流,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工商經營者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游民啯嚕這個以劫奪謀生的團體甚至會黨的口中鮮肉,這樣,不僅商賈經濟利益遭受損失,甚至于被徹底劫掠毀壞無以東山再起,還會間接引發其他游民失業,最終可能會導致失業閑民亦加入啯嚕組織,聲勢更為壯大,于社會經濟發展,于社會政局穩定都是一個威脅,后患無窮。
清代游民問題的產生主要源自于人口數量的激增,人多地少的無奈下,社會商品經濟大發展的勢頭下,所謂的“游民”便開始從事充當不穩定的“第三產業”勞動力,有效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卻又因游民啯嚕團體的興起或多或少地阻礙著社會經濟的長足健康發展。總之,清代游民問題與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有著剪不斷的關系,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1] 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M].上海:中華書局,2005.
[2] 常建華.清史十二講[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3] 中華書局.清實錄[Z].上海:中華書局,2008年影印本.
周二琦,女,漢族,河南省漯河,漯河格瑞特國際學校。安婷婷,女,漢族,河南省葉縣,碩士,河南大學,歷史教育。
K25
A
1672-5832(2016)07-01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