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璇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天津 300000)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研究
李 璇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天津 300000)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我國東北后,企圖占領全中國。東北淪陷后,抗日救亡運動成為中國的政治重心,當時國民黨作為執政,面對日本的侵略,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的不懈努力。
中國共產黨;國民黨;抗日戰爭;統一戰線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隨后東三省全部淪陷,日本的侵略直接威脅到國家命運的發展趨向和中國人民的生死存亡。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中日民族矛盾代替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必將引起各階級、各民族以及各階層政治態度的轉變。陳布雷也曾提到“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1]可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十分必要的。
1.1 共產國際的幫助。1935年共產國際巨星第七次代表大會,季米特洛夫在會上作了有關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提出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問題的相關報告。在此次戰爭中,中國作為被侵略的一方,所有的維權運動都是正當防范,代表著正義的一方,得到了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支持,蘇聯作為中國的最友好國家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幫助,為建立統一戰線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2 國民黨政府態度微妙變化。毛澤東同志曾提到過:“中日矛盾變動了的階級關系,使資產階級甚至軍閥都遇到了存亡的問題,在他們及其政黨內部逐漸的發生了改變政治態度的過程。”[2]隨著日本加緊對華北的擴張,國民黨政府迫于自身與外界的壓力,也不得不轉變對日政策的態度。日本急欲吞并華北,這直接影響到蔣介石政權的存亡,同時日本開始大量的進行走私活動,影響到國民黨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一系列的侵略,加劇了蔣、日矛盾,使得國民黨政府不得不轉變對日態度。
1.3 英美方面的推動。由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間接上也影響了英美國家的在華利益。日本商品通過各種渠道涌入中國市場,企圖排擠他國,獨占中國市場。日本如此之大的野心,必然會損害英美等國的經濟利益,因此英美為維護其在華利益,也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2.1 華北事變及一二九運動。日本侵略者利用國民黨統治者的不抵抗主義,加緊對華北的爭奪。這要通過兩個階段完成的,第一個階段是在1935年6月簽訂了《何梅協定》迫使國民黨中央軍撤出平津和河北,隨后又簽訂了《秦土協定》。第二個階段是華北五省自治運動,土肥原賢二提出設立華北自治政府,將南京人民的華北官員一概罷免。這一事件造成全國人民的憤慨,也正是由此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一二九事件。
1935年11月1日,清華大大學等10校學生發表《抗日救國爭自由宣言》,揭露國民黨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在中共地下組織的支持下,于同年12月9日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學生請愿游行運動,但卻遭到國民政府的強烈鎮壓。國民政府的行為進一步暴露了其攘外必先安內的本質,激起了全國人民更為強烈的反抗,抗日救亡斗爭逐步發展為全國性質的群眾救亡運動。由此可見,華北事變和一二九事件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2.2 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在瓦窯堡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主要就軍事戰略和組織策略問題進行討論,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張聞天起草的《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中指出:“黨的策略路線,是在發動,團聚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的主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3]。隨后毛澤東也根據大會精神,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指出黨的基本策略任務就是建立廣泛的民族革統一戰線。
瓦窯堡會議結束以后,中國共產黨還竭盡所能的在國民黨上層領導人的軍隊將領中宣傳抗日的主張,使其能夠積極地加入統一戰線。毛澤東、周恩來、李克農、薄一波、杜重遠、朱德等人被派往各地,爭取國民黨上層人物的抗日合作。直至西安事變之前,中國共產黨一直都在為實現國共合作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2.3 西安事變。張學良曾多次勸解蔣介石停止內戰,共同抗日,但都被蔣介石一口回絕了。1936年12月4日,雙方在進行多次協商不能達到一致后,12日凌晨,張學良、楊虎城兩人逮捕了蔣介石,控制西安城,囚禁了多名國民黨要員,并向全國發出通電,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成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關鍵。
事變的發生使南京政府極為震驚,在如何對待這個問題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周恩來在知道此事后趕到西安,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作了偉大貢獻,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國共關系迅速取得發展。毛澤東后來提到:“西安事變成為國民黨轉變的關鍵。沒有西安事變,轉變時期也許會延長,因為一定要有一種力量來逼著他轉變。”“十年的內戰,什么來結束內戰?就是西安事變。”[4]
2.4 廬山談話。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標志著日軍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盧溝橋事件成為正式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導火索。
盧溝橋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央委員會作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行盧溝橋通電》的報告,向全國人民呼吁:“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全國上下應該立刻放棄任何與日寇和平茍安的希望與估計。”[5]在全國抗日熱情高漲和共產黨積極促進的情況下,蔣介石在1937年7月17日于廬山發表談話,指出“政府必特別謹慎,以臨此大事,全國國民亦必須嚴肅沉著,準備自衛。在此安危絕續之交,睢賴舉國一致,服從紀律,嚴守秩序。”[6]同年9月22日,《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宣告國共兩黨重新合作以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了。
[1] 蔣介石 廬山談話[R]1937.7.17
[2]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人民出版社 1964:233
[3] 張聞天 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R]1935
[4] 毛澤東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R]1936.12.27
[5] 中央檔案館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一冊)[C]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274—275
[6] 胡繩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7] 胡德坤 中日戰爭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
[8] 許剛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特點及其歷史啟示[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 2005(4):41—43
李璇(1991.08-),女,漢族,天津市,學生,碩士,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中共黨史專業。
D231
A
1672-5832(2016)07-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