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海萍 霍梟琳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我國近代勞動力流動與教育之間的關系研究
連海萍 霍梟琳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在我國近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社會關系復雜,各種類型的勞動力的流動與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在近代工業經濟出現以后,教育與勞動力流動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選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國后至改革開放之前與改革開放以后三個典型階段對勞動力流動與教育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行系統研究,為統籌好現代勞動力流動與教育之間的協同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勞動力流動;教育
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勞動力的流動狀況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國經歷了歷史上政治、經濟、社會最復雜、最混亂的一個階段。這一階段國民流動狀況復雜,影響因素眾多,這一時期勞動力的流動情況可以發現以下規律:第一,農村人口異地流動。鴉片戰爭后,東北地區被迫開禁,關內人口大量流入東北。第二,人口由農村向城市流動。資本主義入侵致使我國自然經濟解體,帝國主義在華設廠,對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產生著巨大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大量以手工業為生的農民破產,其中很大部分流向城市。第三,大量農村青年被迫入伍與市民內遷同時并存。鴉片戰爭以后,頻繁的戰爭加大了軍隊擴充兵源的需求。另外抗戰八年期間,大批城市淪陷,眾多企業由淪陷區遷入內地,大批勞動力也跟隨企業向內地遷移。第四,勞動力向海外流動。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的入侵不斷沖擊著原始的小農經濟,大量農民和家庭手工業者破產,被迫遠渡重洋尋找生存機會。
1.2 教育對勞動力流動的作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國內教育體制也在發生著巨大變革。新舊教育更替,此時,教育與勞動力流動的相互影響日漸多樣。
1840年的鴉片戰爭沖擊著我國傳統的科舉制度,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成立標志著新式教育正式出現。清政府開設了一批專業技術和軍事學校,新式學校的開辦吸收并培養了許多農家子弟,將他們帶入近代工業領域促進了勞動力由傳統農業流向近代工業。民國的新式教育擴大了包括農民在內的下層人士接受近代教育的機會,促進了下層人士向社會上層的流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階段,革命運動堅決而又徹底的農民階級大力興辦教育,又促進了勞動力的流動。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的教育推動了農民的流動,以西方教育為樣本,建立適用于農民的實用教育,使農民能夠推翻地主政權,勇于建立自己的新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其主力軍就是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農民自愿加入革命隊伍,黨內領導在革命過程中對當下各種先進知識教進行傳播與教育,農民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在一定層次上吸引了大批勞動力的流動。
(1)勞動力的流動狀況
這一時期,我國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流動主要受政府行政的主導,勞動力流動大致經歷了從自發流動與計劃遷移并存向政府計劃遷移為主轉變的過程。就計劃遷移層面而言,當時的人口遷移主要是國家基于加強中西部建設的考慮。從農村勞動力自發流動的動因來看,農民向城市的流動主要是受經濟利益的影響;但建國之初進行的土地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當時農民的小農思想,因此,在這一時期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的規模并不大。一五計劃開展時期,國家對人口的流動沒有過多的限制,城市的優越條件吸引了大量農民。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國經濟進入調整階段,勞動力的流動也隨之發生轉變,國家出臺了城鄉二元分割戶籍制度強制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由于不切實際的極“左”等政策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經濟建設的發展,大量流入城市的農民以及城市人口流入到農村。
(2)教育對勞動力流動的作用
建國以后我國的教育發展經歷了由基本協調、適應到脫節、扭曲兩個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開始進入迅速發展的階段。首先,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與農民教育問題逐漸被提上議事日程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提供了具體的教育制度保障;其次,國家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積極發展各式教育,以培養工農勞動者為重點,大大提升了其向城市和非農產業流動的能力。1966年以后的“文革”期間,教育質量嚴重下降,在此期間,教育在溝通個人與職業崗位、適應勞動力流動方面的職能作用大大下降,作用日漸式微。
(1)勞動力的流動狀況
第一階段,回流期。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以后,我國重新制定出一套適合自身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文革”時期被下放到農村地區的干部和知識青年開始逐漸回流城市。第二階段,活躍期。1985年,由于中央出臺大量促進經濟發展的文件,大量鄉鎮企業出現并且發展迅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紛紛流向鄉鎮企業。第三階段,調整期。20世紀90年代,為全面調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手段放寬對人口流動的制約,我國勞動力的流動模式也由以前單一的個人流動模式向家庭流動轉變。
(2)教育對勞動力流動的作用
1978-1991年,國內教育發展水平基本能滿足勞動力向城市流動過程中的教育性需求。這期間對勞動力吸引力較大的更多是沿海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不是很高,農村勞動力所擁有的知識與技能在基本上能滿足企業的要求。1991年以后,教育與勞動力流動之間的關系開始日漸密切。這一時期農村勞動力主要流入大中城市,具有較高教育水平和較好個人技術素質的勞動者一般流向發達地區尋求更好的發展。21世紀以來,許多單位部門對勞動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受過正規教育的農村勞動力在向城市流動的過程中優勢明顯,而且流動意向也更加強烈。
[1] 張麗萍.教育與勞動力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 吳克明,田永坡.勞動力流動與教育收益率:理論與實證[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
[3] 邢春冰,賈淑艷,李實.教育回報率的地區差異及其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3(11)
[4] 王廣慧,張世偉.教育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和收入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理.2008(09)
[5] 謝童偉.農村勞動力流動與義務教育區域外部性及補償——基于人力資本溢出視角[J].教育科學.2010(8)
連海萍(1992-),女,漢族,山東威海人,2014級企業管理,碩士研究生,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人力資源方向。霍梟琳(1990-),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2014級農業經濟管理,碩士研究生,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海洋經濟方向。
G40
A
1672-5832(2016)07-0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