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佳 高 云
(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從讀者接受與文學翻譯的再創造淺析兒童文學翻譯
——以《哈利·波特》為例
何 佳 高 云
(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日漸頻繁,眾多的外國文學作品也隨之被引入國內,其中也包含著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對于培養兒童和青少年的想象力、了解和認識世界以及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異,西方的文學作品中包含著諸如魔幻文化等許多國人相對陌生的內容。如何正確處理這些在漢語中缺失或存在差異的文化內容便成為兒童文學翻譯能否成功的關鍵。本文主要通過《哈利·波特》的翻譯探析讀者接受和文學翻譯再創造理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的應用,并嘗試歸納兒童文學翻譯的要點。
文學翻譯;兒童文學;再創造
1.1 兒童文學的定義及特點
首先,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就是何為兒童文學。陳子典(2003)對其的定義為“切合兒童年齡特點、適合兒童閱讀欣賞、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而不同階段的少年兒童在心智水平、語言發展和審美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鮮明特征。由于兒童文學的讀者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詞匯量有限、對語言節奏敏感的少年兒童,相應的兒童文學的語言便具有形象鮮明,生動有趣、簡潔清晰,平易近人;優美動聽,想象豐富等特點。
1.2 兒童文學翻譯的原則
基于上述兒童文學的相關概念和特點,那么相應地兒童文學翻譯就可以說是“專為兒童翻譯的文學。”在翻譯原則上,首先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為兒童翻譯。具體來說包含使用兒童口語、兒化音、以實體詞代替抽象詞、使用擬聲詞、語氣詞、感嘆詞、簡單句型等。其次便是消除語言障礙,克服文化差異,最后是準確再現童趣,激發創造想象。筆者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將對此進行詳細的分析。
1.3 文學翻譯的再創造與讀者接受
由于不同語言間存在的文化差異,使得不同語言之間存在著大量無法對應的文化負載詞。這使得譯者翻譯時不得不考慮采取意譯、異化或歸化等方法,進而為文學翻譯的再創造提供了客觀條件。然而另一方面,一部文學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特有的魅力,或是在思想,或是在語言表達和想象力等方面。比如《哈利·波特》中就有魔法世界里的諸多魔法植物、動物、咒語等極具西方文化特色的意象。許多意象的翻譯單靠音譯是無法體現其在原文中的魅力的。
關于讀者接受這個問題,可以從許鈞的這句話中有所啟發:“翻譯是跨文化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異質因素的處理。移植異質因素,尋找兩種文明或文化的契合點是基礎,是可譯性的保證。”因此,對于文學譯者而言,在充分了解異域文化特點的同時,還需要找到其與本族語文化的契合點,既能讓讀者感受異域文化的魅力、增長知識,又能使其豐富母語文化才是文學翻譯要達到的目標。
本章節中筆者將以大陸和臺灣對部分《哈利·波特》中魔幻意象的翻譯進行分析,探討兒童文學翻譯的一些取舍。
2.1 活點地圖與劫盜地圖
在第3部開始,有一張神奇的魔法地圖Marauder is Map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每當使用者說出“我莊嚴宣誓我沒干好事”這句話時,它就會自動開始延伸墨線,此時會將霍格沃茲圖呈現出來,包括每個人所在的位置等。當不想使用的時候,使用者說出“惡作劇完畢”,地圖就會主動的回到原來空白的狀態。Marauder 這個詞原意是指對財產進行掠奪、搶劫的強盜,所以臺灣對地圖的翻譯就直譯為了“劫盜地圖”。雖然最初它的發明的確是為了惡作劇而產生的,但這樣的翻譯卻無法充分體現它的特點。此外哈利在后期尋找魂器的過程中一直隨身它就是為了時刻了解霍格沃茨的情況。根據這些內容以及地圖自身的特點,大陸的翻譯“活點地圖”顯然更勝一籌。一方面“活點”一詞充分顯現了地圖反應所有人路徑的特點,另一方面又使讀者感受到了一種動態的畫面,給人以活力,進一步使讀者感受到魔法世界的神秘和活力。
2.2 死咒
在后幾部作品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咒語貫穿其中,這就是大家俗稱的死咒。它的原文為Avada Kedavra,它與阿拉伯語當中的Abracadabra有著密切的關聯,主要的意思就是“消失”。從語音的角度上看,這個咒語由12個英文字母構成,在12個英文字母當中擁有了5個a,使得在讀Abracadabra這一咒語的時候,會產生較為強大的力度。“阿瓦達索命”,此名詞包含3個韻母a,極大的表現出了此咒語的力量,借用“索命”這一詞語,將Abracadabra的用途和意義凸顯出來使讀者對它的特點一目了然。而臺版的翻譯則是直接簡單的音譯為“啊哇咀喀咀啦”,與其本身的含義沒有關聯。而臺譯本之所以應用這種三字咒語模式,主要依照的是中國咒語古籍中《辨惑論》中的咒語類型,例如:氣通神、氣布道等,它們都是以三字句或疊字的來展現的。由此可見臺版的翻譯與中國的文化意象咒語模式更加的接近。
綜合評定這兩種譯法,臺版的譯法主要是想尋求讀者熟悉的意象進行翻譯,以便于讀者理解或是產生共鳴。可以說臺版的這種譯法依然是尋找中西方文明契合點的有益嘗試。但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看,大陸的翻譯較之臺灣的更朗朗上口,且讀起來更有力度,因而可能會給讀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通過上述實例分析,可以進行如下總結:首先,《哈利·波特》的魔幻意象翻譯包含這樣幾個要點:一是要符合這一名詞自身的特點,同時盡力使讀者感受到活力。二是要盡可能的保留源語文化特征,使讀者感受異域文化,豐富知識。最后是盡量保證翻譯朗朗上口,符合讀者尤其是兒童讀者的審美需求。這幾項要點與兒童文學翻譯原則中的消除語言障礙,克服文化差異以及準確再現童趣,激發創造想象這兩項原則相符。
[1] 何炫.《哈利波特7》中譯本魔幻文化意象翻譯策略比較[J].海外英語,2014,(5):183-184
[2] 李清鈺.兒童文學翻譯作品中兒童形象及游戲精神的變化[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H159
A
1672-5832(2016)07-02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