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凱
(河南師范大學 河南 新鄉 453007)
基于兒童關懷心理學開展教師教育的研究方法
馬 凱
(河南師范大學 河南 新鄉 453007)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近十幾年來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專業培養方案中必修的一門專業課,開展有效教學得到預期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必要掌握其教學方法。本文就如何基于兒童關懷心理學方面探討教師教育的研究方法。
兒童心理學;教育教學;關懷心理學
兒童心理認知發展的研究經歷了3個主要浪潮。第1個浪潮直接或間接地源于皮亞杰的理論和研究;第2個浪潮是關于兒童元認知發展的理論與研究;第3個浪潮是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前仍然盛行的關于“心理理論”發展的研究[1]。著名心理與教育學家H.Gardner最近指出的,在過去的10年里發展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研究是有關兒童“心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一般來說,當前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第一,探查心理理論的縱向聯系,主要關注兒童的心理理論如何發生、發展和成熟。第二,考察心理理論的“橫向聯系”,主要關注心理理論與在同一時間里發展的其他心理機能之間的聯系,例如與記憶、注意和問題解決等傳統的認知任務以及個體語言、情緒發展等各方面之間的聯系。第三,探討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差異及差異源,主要集中于心理理論發展的文化內差異、文化間差異以及物種之間的差異。
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學校是生態發展觀要考察的一個重要對象,或者說是生態心理學所要研究的生態之一部分[2]。
Bronfenbrenner在其理論模型中,用行為系統意指人生活于期間并與之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著的環境,并將之分為四個層次,由小到大(也是由內到外)分別是: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及宏系統,這四個層次是以行為系統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直接程度分界的,從微系統到宏系統,對兒童的影響也從直接到間接。
微系統,指對兒童產生最直接影響的環境。根據Bronfenbrenner(1993)的界定,微系統是處于既定近體環境中的發展著的人的活動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際關系模式,近體環境所具有特殊的物理、社會及符號特征使其能夠促進、容許或抑制個體在該環境中的活動方式,以及個體與該環境之間持續進行、日益復雜的相互作用方式。
中系統,所謂中系統是指個體與其所處的微系統及微系統之間的聯系或過程。舉例來說,兒童在班級里或在操場上的行為表現受到父母及同伴對其所作所為印象的影響。
外系統,是大于中系統的生態環境單元,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系統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外系統對人的發展具有間接影響作用。圖中例示了四個外系統:父母的工作單位、家庭所處的鄰里社區、學校管理部門、兒童可以訪問的網絡站點。
宏系統,Bronefnbrenne認為宏系統是一個文化系統,涵蓋社會的宏觀層面,比如價值取向、生產實踐、風俗習慣、發展狀況等。宏系統包容著微系統、中系統及外系統。
諾丁斯以吉利根的心理學與倫理學為基礎,創立屬于自己獨特的關懷教育理論(Caring Theory)關懷倫理學為關懷教育提供思想基礎,而關懷教育是關懷關系在教育實踐中的體現。諾丁斯的關懷倫理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關懷作為人的必然需求,有其關懷與被關懷相互需要,圍繞關懷而展開教育活動體現關懷教育的主要形式。建立在關懷倫理學基礎上的關懷教育理論十分重視兒童關懷情感的關系性與空間性,在相關教育實踐中培養兒童關懷關系的需要與關懷氛圍的需要。關懷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教育構建合理的關懷關系與體現人存在的關懷意義,培養兒童具有自我關懷與他我關懷的能力,以培養具有關懷意識與關懷能力的兒童是諾丁斯教育關懷的主要目的[3]。
3.1 教師與兒童的關懷關系
以理解諾丁斯關懷倫理內容為基礎,進而將關懷倫理所涉及的關懷教育理論內容進行分析,兒童在學校教育期間,受教師影響甚大,教師作為楷模或者學習的對象,教師的關懷影響兒童的心理發展,兒童受重視的程度是兒童產生良好心理的重要影響因素。因而,教師有責任在于兒童的關懷關系上發揮必要作用,不可忽視兒童的行為。
3.2 兒童作為關懷對象的多種需要
建立在以關懷為情境之下的關懷教育理論,使關懷與仁慈、同情相聯系。作為一種關懷情感教育來說,不同兒童都有其個性差異,教師要尊重兒童的生活體驗與其兒童差異性發展。一方面要培養兒童關懷他人的能力,才能作為關系個體接受來自其他所有個體的關懷,這也是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中所強調的關系性倫理。
3.3 關懷教育實施的方法
諾丁斯指出,現實中的教育過分強調語言和數學等能力的學習與培養,忽略兒童內心真實感受。關懷教育理論強調尊重兒童對生命與幸福的感受。諾丁斯認為關懷教育包括四種教育方法:榜樣、對話、實踐和認可。其中,榜樣法在關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諾丁斯的關懷倫理是依靠倫理關懷而產生的關懷能力,關懷常取決于自身關懷的經驗積累與情感體驗。因此,以榜樣方法來體現關懷是關懷教育的重要方法。關懷教育中以教育主體教師為榜樣,在具體教育過程中,教師展示榜樣是真實與自然的。對話法是以雙方開放的交流形式展開關懷教育,在對話中流露關懷情感。實踐法是在教育過程中,以實踐形式以教授關懷方式與關懷心理,實踐關懷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也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關懷教育。
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最根本的任務和目的以學習關懷為基點,自我關懷與他我關懷的共建是關懷教育的主要內容。以關懷為中心構建出新的教育體系,同時認為這種體系是對深層社會變革的最佳教育應對模式。“關懷不僅是一種觀點和態度,由記憶、情感、能力等多種心理成分構成,更是一種關系,‘關懷’是關懷方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合理滿足關懷對象的需要,并得到其回應的過程。”
[1] 李小晶,李 紅,胡朝斌 兒童心理理論研究現狀和發展[J]中國臨床康復 2005.03(12):157-159
[2] 鄧賜平,桑標,繆小春 兒童早期“心理理論”發展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J]心理科學2002.23(04):399-403
[3] 陳滿琪,李春 兒童心理理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24(2):22-6
G445
A
1672-5832(2016)07-02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