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歡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 綿陽 621010)
望遠鏡與顯微鏡式翻譯研究理論與應用
崔小歡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 綿陽 621010)
望遠鏡與顯微鏡式翻譯研究理論,顧名思義,前者從大范圍的或者整體進行的翻譯研究而后者是指部分的或小范圍的。文章主要從規定性與描述性翻譯研究、宏觀與微觀翻譯研究這兩組翻譯研究入手,探討其理論構架,及實踐中的運用。
望遠鏡式;顯微鏡式;翻譯研究;應用
規定性翻譯,又稱規范性的翻譯,一直是翻譯界不可動搖的指導方針。翻譯研究,從一開始的歸納式的經驗總結,如嚴復的信、達、雅,即用自己從翻譯實踐中得來的經驗,濃縮成警句式的“標準”,傳授給后人;到后來的演繹式的科學研究,如奈達的動態對等,即利用語言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對翻譯過程進行嚴格的描述,對翻譯的終極產品進行嚴格的鑒定,用四個語義單位、七個核心句、五個逆轉換步驟,細細地規定出翻譯的全過程,用以指導翻譯實踐。這種種研究翻譯的方法,都是“規定性”(prescriptive)的。[4]規定性翻譯研究就是規范性的翻譯研究途徑,顯微鏡般細致分析文本,或者說,制定標準、規定在特定文化下該如何譯為佳的翻譯研究,用以指導翻譯實踐。
而翻譯研究的另外一個角度——望遠鏡式的研究,即描述性翻譯研究。描寫性翻譯,是“在研究翻譯的過程、產物、以及功能的時候,把翻譯放在時代之中去研究。廣而言之,是把翻譯放到政治、意識形態、經濟、文化之中去研究”。代表人物有霍姆斯(James Holmes)、圖里(Gideon Toury)、赫曼斯(Theo Hermans)等。與“規定性翻譯”相反,“描述性翻譯”研究不是以源語為中心,而是以譯語或目的語為中心,以翻譯的結果為研究對象,譯文的藝術與科學、直譯與意譯、形式對應與功能對等都不再是譯文好壞的評判標準。描寫翻譯理論根本不關心直譯意譯,他們會問是什么因素促使譯者選中了這篇著作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譯文在譯入語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們關心的是把翻譯語境化,也就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翻譯。[4]
沒有開設“翻譯研究方法概論”課程之前,對于翻譯方法可以說是毫無知曉,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描述性翻譯研究,還會弄混淆定性與定量研究,采用的寫作方法也是千篇一律,理論套文本,其實也就是規定性研究,總是拿著顯微鏡看文章,結構單一,如《古代散文翻譯的“求真”與“求美”》中,采用許淵沖詩歌翻譯“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來指導翻譯張岱小品散文《虎丘中秋夜》,僅把翻譯視作語言文字間的轉換,細致入微的探討字、詞、句子等,而忽視“文化各大環境”,將翻譯理論作為金科玉律,作為翻譯標準,用以指導翻譯實踐。只把翻譯僅僅看作是一種語言藝術,把研究目光局限于文本內部的對照、句里行間的得失和微觀翻譯技巧的探討上,而不考慮文化的大環境。即使涉及到了文化,最終的目標還是落在了具體的翻譯技巧上,過分專注于翻譯技巧的鉆研。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譯者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即使翻譯的主體要受限與其生活的社會環境。僅研究兩種文字的轉換與對比,遠不能完全對翻譯現象、翻譯結果和翻譯主體等翻譯相關因素認識和探討,無法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
而描述性翻譯剛好是規定性翻譯的補充和超越,是對翻譯的再認識。王克非認為:“翻譯是譯者將一種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述出來的文化活動。”這一說法突出了譯者和文化,強望遠鏡式的描述翻譯研究使研究者得以客觀全面地看待翻譯,而不必拘泥于“忠實”理想。其出發點是現有的翻譯,真實的行為,對翻譯現象進行描述與解釋。上了“翻譯研究方法概論”后,首次嘗試采用描述性翻譯是《林語堂譯蘇軾詩詞》一文,其中將林語堂翻譯蘇軾詩詞采用的方法歸化、異化和散文式翻譯描述性地闡述,指出中國杰出翻譯家林語堂翻譯蘇東坡詩詞的特點……,并且探討林語堂翻譯策略靈活使用的深層原因:第一,政治上的自我回歸;第二、對“美”的價值取向和藝術追求。文章描述了林語堂翻譯蘇軾詩詞采用的不同方法,并且解釋了翻譯現象背后的原因,將翻譯與文化結合了起來。雖然寫得比較機械生硬,沒有生氣,但終于跳出了一直采用規定性翻譯研究的框架,知道了翻譯研究不應只拘泥于語言文字,而應該戴上望遠鏡,看的更遠、更深、更透徹,進行跨文化、跨學科研究。
規范性與描述性翻譯研究,宏觀與微觀翻譯研究這兩組望遠鏡與顯微鏡式的翻譯研究方法各有特色、相互補充、互不矛盾、對立統一。規范性翻譯研究關注翻譯的內部關系,著眼于為翻譯活動提供直接的指導,而描述性翻譯研究著眼于翻譯外部,與社會文化相結合,更能客觀全面地看待翻譯。對于翻譯研究來說,應兩者結合,平衡發展,而不能將兩者絕對地對立起來,更不能有所偏倚。宏觀翻譯研究更是拿望遠鏡看翻譯,整體把握,全局探討;微觀翻譯研究則從局部出發,以顯微鏡審視,細致入微。宏觀翻譯研究建立在為微觀分析的基礎之上,微觀研究應以宏觀研究為指導,兩者應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借鑒。合理運用翻譯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學術寫作水平。
[1] 穆雷.翻譯研究方法概論[M].北京:外國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 姜秋霞.翻譯研究理論方法的哲學范式[J].中國翻譯,2004.
[3] 申連云.翻譯研究中的規定和描寫[J].外國教學,2004.
[4] 林克難.翻譯研究:從規范走向描寫[J].中國翻譯,2001.
崔小歡(1988—),女,漢,河南焦作人,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G633.7
A
1672-5832(2016)07-02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