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春霞
有效構建《品德與社會》生活化課堂的思考
邊春霞
“生活即教育”。教育工作者在實施品德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學生真實的生活實踐來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要處處彰顯生活理念意識,真正為小學生全面健康的終身發展而奠基!
生活理念意識 生活情境 生活實踐
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修訂后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 “生活性” 與“綜合性”。
課標強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熱愛生活、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課標強調本課程應以學生生活理念下的經驗為基礎,強調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 所以,我們在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突出學生生活的特點。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用自己的方式觀察、感受、探究社會,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具體感悟道德準則的力量,真正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組織學生“找秋天”的活動中,有些孩子在草坪上撿來了破塑料袋、紙屑等廢舊物品,于是,我將“找秋天”變成“讓家鄉的秋天更美麗”的活動。我鼓勵孩子們在欣賞大自然美景的同時,拾起草坪上的垃圾,并按質地進行歸類,組織孩子們討論“怎樣處理這些廢舊物品”。孩子們討論非常熱烈,想出很多方法并進行嘗試,有的同學進行剪剪貼貼,把它們制作成小花籃、小船等美麗的裝飾品;有的同學把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分別放在不同的垃圾桶;有的同學則嘗試用火燒、用土埋等辦法消解沒有利用價值的廢品。盡管他們有的方法嘗試或失敗或成功,但孩子們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不僅了解了秋天的季節特征,發現了大自然的美麗,還對環境保護有了新的認識,提高了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也拓寬了孩子學習的大舞臺。在無限豐富的大自然這個生活課堂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以還增加了許多新的體驗和感悟,真正激發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要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課程內容、教學與學生生活有機地融為一體,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地方性”的課程資源,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學的具體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如教學《環境污染》一課,在課前調查中,學生發現環境污染特別嚴重:砍伐樹木,濫殺生靈使動物失去家園,土地沙化,擾亂了生態平衡;水污染使魚蝦水生物死亡,飲用水污染,人類會出現各種疾病;大量的白色污染危害人體健康,影響農作物生長,危機動物安全;空氣污染容易使人引發肺病、白血病等。學生了解了各類環境污染的害處,共同探尋導致污染的各種原因;想想提高環境整潔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正是這種真實生活情境的引導,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生活中,使兒童現實地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真實生活,并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在教學中,我們要側重于有學生主體參與的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小組學習等實踐性教學活動和教學設計。要通過討論、辯論、游戲、扮演角色、模擬生活情景、參觀、調查、訪問、撰寫報告、制作圖表等不拘一格的活動形式來提高課堂教育教學的實效。
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時,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記下父母一個月的收入情況,再詳細記錄一星期內家中所有費用支出的具體情況。小朋友從未留意過這些生活細節,興趣很濃,紛紛回家做好各種記錄。有的詢問父母后記下了每天買菜的費用,有的記下了自己每天買早點的費用,有的跟隨父母到超市購物后留下了購物清單。我補充說:你平時積攢的零花錢、過年過節收到的紅包要有計劃地使用,學做一個會理財的小主人。他們聽得格外認真,似乎長大了許多。這種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使學生在自主體驗、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既受到了生活道德的教育,更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道德的源泉。我們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情境出發,把真實的生活實踐融入課堂教學之中。要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抓手,引導他們從自己的生活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這樣聯系兒童現實生活的德育才會有針對性,才能真正克服脫離生活實際的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才能讓我們的教學課堂真正走進真實而廣闊的生活天地。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小學教育才能真正為學生打好“生存能力” “健全人格” “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三個基礎,真正為小學生全面健康的終身發展而奠基!
[1]〈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作者單位:寧夏中衛市中寧縣第三小學)
邊春霞,寧夏中衛人,大學專科,中寧縣第三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