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龍
知假買假的認定與歸責
何江龍
從1994年《消法》第49條的假一賠二實施之后,知假買假便相伴而生。“知假-買假-索賠”模式在我國存在了20余年,相關案例不勝枚舉,但關于知假買假者是否是消費者,知假買假中是否存在欺詐等問題上各有分歧。2014年新《消法》并未言明知假買假。就長期以來的爭議,筆者進行初步的探討。
知假買假 消費者 欺詐 法律責任
1995年,王海開始打假第一案之后。知假買假案子一時間風靡全國,各地紛紛效仿,打假熱潮此起彼伏。然而,不久之后,打假者們的身份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打假行動也經常被法院和機構所否定。
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主張3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本條款是對舊《消法》第49條的修訂,①不難看出,在新《消法》中加大了賠償額度,對于解決消費者在即使勝利了往往也是入不敷出,還有承受精神上的殫精竭慮以及時間精力的耗費的一個辦法。對于知假買假問題,官方給出的答復是:由于各方面爭議實在太大,“連一個相對多數的意見都難以形成”,希望等待各界對這個問題形成一個相對共識之后,再通過法律加以明確。筆者認為,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其一,知假買假者是不是消費者;其二,知假買假者是否受到“欺詐”。
在知假買假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問題上,以梁慧星等為代表的學者主張知假買假者不是消費者,②而以王利明、河山等為代表的學者主張知假買假者是消費者,③而法院的工作者們則各持己見,上海、廣州、武漢等地的法官們大都不認為知假買假者是消費者;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法院則比較支持消費者包括知假買假者。
筆者認為,知假買假者也應當是消費者,其一,2014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規定》中第三條:“……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是對知假買假者是消費者強有力的肯定。其二,舊《消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了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或者接受該服務前已經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而新《消法》中刪除該規定也說明了立法者的立法意圖。其三,知假買假與為生活消費并不是對立矛盾的,比如我們有時圖便宜明知是瑕疵產品依然要購買,顯然不能因此就說我們不是消費者,因此,是不是消費者與其是否知假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很顯然,從合同的角度看,知假買假者是消費者無疑。
如前所述,對于《消法》第55條中“欺詐行為”一詞的理解直接決定其是否適用《消法》的相關規定。而對于欺詐一詞的理解,關鍵主要在于對知假買假中的“欺詐行為”一詞是作動詞解釋還是作民法上的名詞解釋,作動詞意思是經營者為了欺詐行為即成立,不問消費者是否受到欺詐。如果把“欺詐行為”當民法上的名詞解釋則需嚴格按照民法上欺詐的構成要件來認定,也就是說在知假買假中買假人并未受欺詐,因而不適用《消法》第55條。
筆者認為,在消費行為中,當事人對商品或服務的認知不平等,所以《消法》保護弱勢一方,那么對“欺詐行為”的理解也不能完全按民法上的欺詐來理解,且《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四條規定:“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且不能證明自己確非欺騙、誤導消費者而實施此種行為的,應當承擔欺詐消費者行為的法律責任:……”
另外,欺詐行為有別于欺詐,欺詐行為側重于行為,有此行為存在即為欺詐,在知假買假中,賣方顯然是為了欺詐行為的,這并沒有爭議,那么無需買方是否因受欺詐而為消費行為都算欺詐行為成立,即把欺詐行為認定為是單方行為,只要賣方為之即成。這樣一方面符合《消法》的傾斜保護目的,另一方面也符合社會對誠信經營的要求。
人們無論是否認為知假買假者是否真正受到欺詐,也不管是否主張經營者有無惡意,只需從外部感知(一個普通獨立第三人認為是消費行為)此行為是消費行為,而事實上存在售假,則認為成立欺詐行為。
在發生知假買假之后的責任承擔問題,梁慧星教授認為:在法律適用上,按照特別法優先適用的原則,如果屬于消費者合同上的欺詐,應當優先適用消法四十九條;如果屬于一般合同上的欺詐,則應適用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或者第五十二條之(一);如果屬于合同之外的民事行為,則應適用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④知假買假案件應將其定義為消費合同為宜,適用《消法》的相關規定。
在賠償數額方面,新舊《消法》的明顯區別是加大了賠償數額,尤其是規定最低500元賠償額,讓消費者們不再顧忌即使勝訴也是入不敷出的憂慮了,且讓消費者不至于因維權而賠本。所以規定最低賠償額比較合理。
對于知假買假的職業打假者受到了消協的獎勵,但從社會道德來說并不提倡此行為,主要是此行為有假公濟私之嫌,因而如果在法律上能給出相應規定的話,則可正知假買假者的之名,也可使知假買假行為進一步規范。
注釋:
①1993年的《消法》第49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②梁慧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解釋適用[N].人民法院報,2001,1~4.
③王利明.從新認識消費者[J].北京工商,2003(11).
④梁慧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解釋適用[N].人民法院報,2001,1~4.
(作者單位: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