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宇行 簡 潔 陳賢威 張文璇 徐彤彤
歷史與今天——淺論銀行監管的得與失
陸宇行 簡 潔 陳賢威 張文璇 徐彤彤
銀行監管一直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早期的銀行監管暴露出許多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等國家銀行監管無疑是成功的,而東南亞則是一種失敗的結局。本文梳理其發展過程,總結其得失,為今天的銀行監管建言獻策。
銀行監管 美國 東南亞 得與失
美國商業銀行濫觴于19世紀,而此時,自由主義經濟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業大多呈現了一種自由狀態,至《1863年銀行法》的確立,創造了聯邦政府注冊的國民銀行制度,建立了貨幣監理署,建立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美國銀行監管初具模型。而隨著美國1929-1933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凱恩斯主義逐漸成為經濟的主導思想,在銀行準入管理,銀行日常管理,存款保險制度,危機處理等諸多方面均存在全面而深入的監管體系。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生了滯脹,原本的管理體制也適時而動,出現了松動,伴隨著《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廢除,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及保險的界限逐漸被打破,這為商業銀行創造一個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這也增強了金融業的壟斷性,使金融服務成本降低,金融市場規模擴大,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得以提高,金融領域的穩定性增強。在國際金融領域,也提高了國際金融行業的競爭性,確立了一個被紛紛效仿的金融管理體系。
誠然,中國的特殊國情及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決定了中國無法經歷完整的金融自由化發展歷程。中國只能按照中國國情從特定的時間、環境、維度進行改革。從此層面上來看,中國金融自由化發展歷程與美國金融自由化發展歷程具有一定的差異。但是,美國金融自由化的發展歷程仍然對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存在重要的啟示意義。
監管手段乏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東南亞各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落后,國內金融監管法律體系尚未形成,主要的金融監管責任由政府承擔,通過行政措施行使監督權造成因行政管理混亂,程序透明度低,穩定性和連續性較差,導致監管效率不佳,監管不獨立,削弱了金融市場本身的競爭力和防御力。
第二,東南亞政府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解除了資本流動的管制,導致國家短期外債迅速積累,以致最后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范圍。
第三,政府部門對銀行的監管尤為不力,主要體現在投資的短期性和投機性兩個方面,這引發了金融機構在對房地產行業的信貸過度,為從中牟取暴利,各行各業都涌入房地產開發的浪潮之中。
第四,東南亞國家政府并沒有對某些項目經常性赤字產生足夠的重視。在1996年,面對大量涌入的投機資本,泰國政府則無動于衷,與此同時,房地產業泡沫性膨脹,而經常項目赤字則持續了8年之久,這充分反映了其淡薄的風險意識,而最終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1)金融制度及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動力源自金融環境的衍變。只有充分把握內外部經濟條件和宏微觀經濟現實,政府主導的金融自由化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高質量增長。雖然客觀經濟環境對于金融自由化改革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金融自由化初級階段政府的主導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政府決策的狀況及政府推動的積極性都會對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效果產生巨大影響。與此同時,在金融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他國政策影響因素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他國(尤其以美國為代表的主流西方國家)因素是推動經濟體制變革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美國在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過程中的影響充分說明了金融自由化不是一個獨立開展的過程。
(2)循序漸進地推動金融自由化改革,建立風險防范機制。金融監管的調整應該與實際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決策者應該充分考慮本國的國情與實際,在銀行業發展中給予其一定的適應期。正確對待分管與統管,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的問題,賦予銀行監管組織獨立性。
(3)銀行業改革和利率自由化改革是金融自由化的核心,要實現我國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實質性突破,首先要推進利率自由化改革并同步推進銀行業改革。銀行業改革和利率自由化改革是我國金融自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的保證。
(4)積極主動地調整業務模式來順應市場極為重要。在受到直接融資市場發展的巨大沖擊時,美國商業銀行積極調整資產負債表結構來順應形勢變化,通過多種手段來降低對傳統存貸業務的依賴,不斷地進行自身調整,最終在金融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5)在經濟水平還未發展到較高的階段,政府應當牢牢抓住金融控制權,銀行進行嚴密的監管,而不該放任自由,特別是對于銀行資金的流向要進行控制。如果不加以管制,銀行部門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引導社會從貧困走向富裕,只會把短期盈利和消費信貸擺在主要地位,把促進國家科技學習和工農業升級置于次要地位。
[1]孫軍,孔令學,王洪剛,王樹春.商業銀行存款和率市場化改革的制度思考[J].金融發展研究,2010(12).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