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蓓
以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竇 蓓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高校的德育管理基本方向,也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道路指導。本文對以德樹人思想內涵進行了大致探討,同時結合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情況,闡述了“以德樹人”促進高校德育工作工作的若干途徑。
以德樹人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實踐路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從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凸顯了黨與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特別是為提高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與更高的要求。立德樹人,既要要求對大學生傳授先進的知識,同時也要求培養其良好的品行、能力,并賦之于中國夢的實踐。
準確理解以德樹人理念,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條件。立德最早源于《左耳·襄公》:“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寓意人生的最高境界應是有德有道,實現道德理想。樹人即是培養人才。十七大報告曾指出“要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由此可知,德育思想于要求隨時代的發展,被愈加的重視。立德與樹人兩者構成統一理念,兩者相互依存,立德為樹人之途徑,樹人為立德之目標。統一于教育任務之中。在當代的高校思想教育中,教育的途徑就是通過“立德”,堅持德育為先,傳播高尚的道德精神,樹立正能量姿態感染人、帶動人、引導人。高等教育的方向則是樹人,堅持教育為本,把培養道德高尚,目標崇高、積極進取作為培養的新時代大學生的方向。[2]以此為指導,強調人才的全面發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展
人類道德都是在繼承與弘揚優良的道德傳統基礎上不斷的發展。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富含著豐富思想道德教育資源。中華傳統美德中倡導的講仁愛、重民本、守成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和良好的行為規范,是其精髓所在。這是民族的歷史之根,也更應為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的文化之根。在優良的道德傳統的熏陶與潤澤中,能夠促進大學生豐富精神世界,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成為個人成長成才的強效推力。同時,中華傳統美德中的真善美,經過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傳統美德就能融入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展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明確了立德樹人的價值訴求,形成了新時期“德”的思想內涵,是新時期建設中賦予立德樹人的任務目標,也是立德樹人的必經之路。
(二)當代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
高校思想教育管理中,德育是全面培養人才的重要保證,也是對人才評判重要的標準。特別是高職院校,因為基礎性生源等因素,學生的文化素質相較于重點高校存在一定的落差,本身教育資源的有限性也導致學生在德育工作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更須要加強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職業教育在教育系統中的重要性,是青年大學生通往成功的有利途徑,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多元化人才、教授職業技能、促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重要職責。
(一)加強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
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樹己。教師是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一線,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高校教師,從思想教育劃分,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主管課堂教學的專業思想政治教師。二是從事思想教育管理的輔導員,負責學生的第二課堂。專業教師應利用其較強的專業性,加之創新的教育方式,在傳道授業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中國濃厚的傳統文化,溶于教學知識點中,擴展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實際、社會熱點。潛移默化的將樹德化為樹人。積極響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盡頭腦。”[1]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一戰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樹人”中占據著極其重要作用。輔導員要從自身出發,樹人先樹己,嚴格規范自身行為,在工作中切實做到言傳身教,以行垂范。從身邊入手,從點滴做起,以文明的行為,敬業的精神去影響學生行為品質。并及時充電,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教育先關內容,將學習、工作、實踐聯系起來。達到親師信道;信道循步的效果。為學生樹立優良品德奠定基礎。
(二)重視管理服務中的思政能量
管理與服務是高校教育工作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在高職院校的教育與管理中,須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文化培育與職業技能相結合。重視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培養,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促進“以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完成。要完善大學生的資助制度,在獎助減貸等一系列政策中,培養學生感恩誠信意識,激發大學生的自立、自強的精神;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創業平臺,鼓勵大學生的具有創新意識,提升服務社會意識,特別是專業技術的實踐能力;及時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建立完善的學生心理檔案,多元化心理教育與咨詢服務,促進大學生自信、自愛的優秀品德。在服務與管理中,樹立學生之德,打造理性平等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成就全面發展大學生。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解讀與實踐。
(三)注重校園文化德育熏陶
校園文化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以“以德樹人”為校園文化的出發點,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追求以及行為方式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要大力弘揚良好的校風、教風與學風,創造大德育的文化氛圍。高職院校應在學風建設下功夫,堅持教育引導與監督相結合,激勵與警示相并舉,幫助大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端正態度,摸透專業。亢實學業技術基礎,方可奠定德智基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要以“以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扣時代脈搏,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科技活動、公益活動、文藝或活動、體育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以先進班集體、先進團支部為思想陣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活動中,加強思想教育性。重視校園網絡文化,開展“紅色”、“綠色”微博、公眾號等新媒體,貼近學生興趣、需求。營造健康的網絡德育大環境。通過豐富的第二課堂,弘揚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讓學生遠離喧囂浮躁,回歸校園淳樸文化環境,提升精神文化內涵。讓學生的德、智、體、美呈現全方位的發展。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方曉珍.高校“立德樹人”的理論知道與時間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
[3]史長亮.立德樹人、科教結合做好大學教育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5,(10).
(作者單位: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竇蓓(1987-),女,河北沙河人,漢族,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