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佳
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
淺析瀕危檔案文獻遺產搶救性保護的工程化管理
劉慧佳
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
工程化管理是指將作用目標視為一項完整的工程,并對該工程的整個流程進行全過程管理,其管理模式包括概念設想、方案設計、正式運營、項目評估等一系列內容。我國目前的檔案文獻遺產搶救性保護一直處于一種較為分散的管理狀態,其結果就是很多非技術性的搶救問題得以突顯。通過工程化管理,可對檔案文獻遺產搶救性保護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管理,使得各項搶救性保護更加規范,減少保護中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壞和影響,發揮各種技術的最佳保護效果。因此,工程化管理對我國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瀕危檔案文獻遺產搶救方案是將瀕危檔案文獻遺產搶救理念落實到搶救工作的各個具體環節中。制定搶救方案的主要目標是對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搶救進行總體設計和規劃;其任務是以保護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原則進行科學的整體策劃,制定系統和詳盡的搶救措施,核定實施的技術標準和規范等,它在瀕危檔案文獻遺產搶救工作的全過程中具有綱領性的地位。因此,在制定方案前要進行摸底調查,弄清楚哪些是亟待搶救的、數量有多少、搶救力量和水平怎么樣、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在實施搶救與修復前,檔案館應以館藏檔案文獻遺產為對象,按照檔案管理的有關要求,通過對館藏檔案文獻遺產的損壞情況的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整理相關原始數據,進一步明確檔案文獻遺產搶救范圍,采用結合實際的搶救方法,編制搶救館藏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方案,努力實現最大限度地延長檔案壽命的目標。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對檔案文獻遺產的搶救性保護應分輕重緩急區別對待。在制定搶救計劃時,應根據調查結果明確標定搶救的先后順序和針對性,保證對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優先搶救和不同檔案個性化處理的原則。基本原則是先搶救破損嚴重的檔案文獻遺產,后搶救破損輕微的檔案文獻遺產;先搶救年代久遠的檔案文獻遺產,后搶救年代較近的檔案文獻遺產;先搶救利用率高的檔案文獻遺產,后搶救利用率低的檔案文獻遺產;先搶救有重要利用價值的檔案文獻遺產,后搶救利用價值一般的檔案文獻遺產,以緩解檔案館各方面的實際困難,集中力量搶救瀕危檔案文獻遺產。此外,對于粘結成磚的檔案文獻遺產,可放緩進行,但對于將成碎末的檔案文獻遺產,需要抓緊搶救,以防造成無法挽救的損失和遺憾。
一是建立各類基礎資料和信息庫,包括檔案文獻遺產的載體情況、保存現狀、損壞程度、老化狀況、形成時間、信息內容、記錄形式、稀缺程度、重要與否等基礎數據以及各種搶救材料種類、產地、品種、規格和價格等相關信息;二是設立專家數據庫,將我國檔案搶救與保護方面的專家納入其中,在制定搶救性保護計劃和具體的搶救操作中可以針對不同的搶救對象,請有關專家進行鑒定和指導;三是將已搶救的檔案全部納入信息庫中,建立一個完整的搶救過程數據體系,同時提供已有的搶救實驗方法和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實現搶救信息采集、傳輸、存儲、管理和服務的網絡化。筆者建議建立國家檔案局、省和市(地)三級互聯的管理動態信息系統平臺,對全國的檔案搶救工作進行監測管理,以實時數據庫、歷史數據庫、集成信息庫為支撐,提高搶救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搶救檔案是把檔案文獻遺產搶救前的狀況以及整個搶救工作過程中的搶救方法、搶救材料、搶救原則、搶救細節、搶救時間、搶救人員、驗收人員等所有詳細資料隨同搶救完成的檔案文獻遺產一并歸檔。建立搶救檔案的意義在于:第一,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檔案文獻遺產原件不被后人在再次搶救中隨意改變物質組成或原有形制;第二,如果檔案原件的原貌被改變了,那么什么時候改變的,改變的依據是什么,都可以通過搶救檔案查詢到有關信息;第三,一份科學完備的搶救檔案可以為后人在再次搶救中提供檔案原貌的第一手參考資料;第四,搶救檔案保留了搶救信息和搶救經驗,便于同行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由于搶救性保護的對象大多為制成材料瀕危的檔案文獻遺產,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極有可能需要再次修復。此時,搶救檔案對于準確把握檔案文獻遺產的原貌、制定再處理方案進而實施妥善的修復就顯得極為重要。現在,國家圖書館已經把在搶救前制定搶救方案和搶救后建立搶救檔案作為該館搶救工作中必須遵守的原則,并建立了計算機管理的搶救信息管理系統,值得檔案部門借鑒。
目前,我國檔案文獻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工作缺少相應的規范或標準,因此,制定搶救的標準與規范已刻不容緩。通過制定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搶救材料和方法標準或規范,起到保證瀕危檔案文獻遺產搶救質量與安全的技術控制作用,將先進的共用關鍵技術和普遍認可的保護方法轉化為技術標準,把已經在搶救實踐中證明是切實可行的修復材料上升為修復材料標準或規范,重點是制定檔案修復材料通用標準、修復技術標準和修復用具等通用標準、不同類型檔案保護修復規范與技術標準以及通用的搶救流程、修復要求與試驗方法和管理技術等標準。
鑒于目前檔案文獻遺產操作人員技術水平和知識結構的良莠不齊,一些檔案館主要的修復力量來自于臨時性的修復人員。這些臨時性的修復人員一方面缺乏相關的保護知識,另一方面很難得到系統的修復培訓,因而在搶救性保護的操作過程中容易造成盲修或者保護性損壞。因此,全面推廣對檔案文獻遺產搶救與保護的系統培訓,提高廣大保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并頒發相應的從業資格證書,對修復從業者做到憑證上崗,可有效提高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搶救質量,減少保護過程中帶來的人為損壞。具體實施時,可依托國家檔案局教育培訓中心、中國檔案學會檔案保護技術委員會和一些具有相關師資力量的高校,培養檔案文獻遺產搶救與修復的專業人員,提高現有檔案搶救與修復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并按有關的上崗要求對檔案搶救與修復從業人員實行資質認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