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 松
?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伯松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符號。文化與語言關系密切,這一點不言而喻,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本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但目前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現狀不盡如人意: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文化教學常常不被給予應有的重視。致使在無語法、詞匯等障礙的情況下,跨文化交際中學生無法準確表達意圖和理解思想,甚至形成文化沖突。為真正實現無障礙溝通,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語言的文化背景介紹和文化知識的滲透。本文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改進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淺建議。
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教學 文化滲透
首先,這是由語言本身的特點決定的,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是文化滲透的重要原因。將文化教學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之中,有益于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因為語言與文化不可割裂開來只談其一,只掌握語言,而不了解相關文化,就會導致學生操著一口看似流利的Chinglish(中式英語),卻有嚴重語用失誤、言不及義、從而鬧出笑話。所以,要想實現無障礙溝通,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要適時進行文化教學。
其次,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跨文化交流增多。而文化間的千差萬別使交往中誤解時有發生。如翻譯課當中講授的菜名的叫法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的常規做法是菜名中直接能夠看出原材料和做法,如:Kentucky Fried Chicken等,而中國菜名常常取其形象和寓意,因此一些菜名常令外國人摸不著頭腦,如:螞蟻上樹、驢打滾兒、夫妻肺片等。這些事實都側面說明“文化能力”的培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再次,英美文化的學習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出學習者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英語。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結合語境,結合大的文化背景和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力求豐富教學內容,大學英語的課文內容應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人文、價值取向等。使學生能更為全面地進行英美學習。
(一)英美民族文化的學習
英語承載的是英美民族文化,因此教師在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應促進學生對英美文化的解讀,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和正確使用語言。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積極引導,力求讓文化蘊于語言之中。英語中很多俚語,諺語和俗語都源于宗教,而宗教隸屬于文化范疇。例如: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之踝)。荷馬史詩中,阿基里斯是凡人珀琉斯與仙女忒提斯所生的兒子,出生時被母親倒提雙腳將其浸入冥河,變得刀槍不入。遺憾的是他的腳踝沒浸過冥河水,成了其全身唯一的“短板”和“死穴”。由此可見,語言學習必須要有良好的文化意識作為輔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逐步向學生介紹一些日常中的習慣和禁忌,讓學生親身領會要“出門問禁,入鄉隨俗”,這都是增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有益步驟。
(二)英美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指被廣泛接受的、滲透在日常生活活動的各個方面的行為習慣,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以中國見面打招呼用語為例,中國人打招呼用語中時常包括諸如“吃飯了嗎?”“這是要上哪兒去?”這樣的不需要回答的問題,甚至在與陌生人的聊天中詢問對方的年紀、籍貫,甚至是薪金、婚姻狀況等。中國人對此習以為常。而這些問題對于英美人士往往是冒犯性的----雖然他們在語法上正確無誤,而英美人士往往對此種對話方式難以理解,會認為這是在審訊犯人或打探隱私。有時好好的談話會因文化沖突鬧得不歡而散。因此,外語教學中,教師應對英美習俗加以講解,注重文化比較學習,真正做到不僅教語言還要教文化。
(三)詞匯的文化內涵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社會觀念不同,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認識。比如說,中國文化中的龍象征尊貴、權力,古代皇帝作為“九五至尊”身著“龍袍”,皇帝自詡“真龍天子”,中國人會稱自己的民族為“龍的傳人”。而在西方,跟“龍”內涵意義相同的dragon卻有著不同的外延,在英語中,dragon是邪惡、惡魔的代名詞。如批評希特勒之類的惡魔,政治文章還是稱之為Dragon。由此可見,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帶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及外延。教師應意識并強化這一觀念,在教學中加以對比,使學生對詞匯的文化意義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不能離開英美文化單純談英語的學習,這是相當片面和危險的。將英美文化融入到整個大學英語教學中勢在必行。無論現在還是將來,英美文化背景的學習都將是英語教學與學習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從文化角度組織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不僅夯實語言基礎,還應該注重文化因素的研究。教師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解釋有助于學生克服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障礙,并能使其獲得較好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目前我們所用的教材中并沒有獨立的文化教學部分,教師應豐富教學手段,有機地將英美文化的學習融入的到英語教學當中,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內容里,幫助學生克服語言學習的“文化關”。
[1]胡文仲.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2).
[2]蒲小君.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技能[J].外語界,1991(2).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學院外語學院)
本文系主要用于吉林省教育廳西方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一體化的價值研究課題研究。
伯松(1983- ),女,吉林白山人,長春師范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