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
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楊麗麗
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全球一體化進程逐步加快,世界各國外來文化不斷輸入,各國文化間相互交融互相影響,使得文化在國家間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大學生作為支持國家發展的后備力量,承擔著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的使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文化自覺。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決定力量。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文化的進步。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相互交融,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外來文化正滲透著我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影響著價值觀尚未完全確立而又處在知識和文化前沿地帶的大學生。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顯得十分必要。
文化自信是指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一個民族能夠生存和延續離不開對自身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實現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吧鐣默F代化過程核心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過程實際上就是文化的重塑過程,因而人的發展也就是一個歷史文化的生成過程?!保?]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面對這樣的新環境,只有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才能傳承并創新中華文化,抵制西方文化沖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引導大學生合理應對外來文化沖擊的必要手段?!八枷胝谓逃陌l展應注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培育”[2]隨著國際交往不斷深入,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匯集不可避免,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世界文化沖擊也越來越明顯,大學生處于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時期,只有加強對其文化自信的培育,樹立民族文化本位的觀念,從而合理應對外來文化帶來的沖擊。
大學生承載著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只有關注我國先進文化發展的成果并深刻理解其內涵,才能樹立文化自信,正確應對外來文化沖擊。但是當代大學生對當代文化的熱衷和了解程度也不高,有的大學生受西方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影響,存在著對中華傳統文化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的喪失,存在著對古典文學、傳統禮儀、傳統藝術等不了解的狀況。“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了解程度不高,對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價值認同差強人意,文化自信缺失現狀不容樂觀”大學生中日益以觀看外國電影、過西方節日、熱衷西方快餐為時尚,這些都是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表現。
無聊與迷茫的不良心態在大學生群體中不同程度存在,這也是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表現。大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需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撐,文化自信度的提高有助于找到個人發展的方向和道路。盡管深處外來文化沖擊的環境中,當代大學生基本對中華文化所倡導的思想和觀念等有一定的認知,但同時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正是由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使得大學生很容易形成文化迷茫,無法做到辯證的對待多元文化并存的新形勢,難以形成為自己發展道路上發揮支撐作用的觀念和思想。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培養體系,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提升不是看一兩本古典名著就能實現,需要相對系統的培養,因此需要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合理設置相關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資本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這樣的課程體系能夠使大學生對中外文化都接觸并了解,改變當前對中華傳統文化認知差和對西方文化認識不全面而導致的盲目崇拜情況,在此基礎上幫助大學生建立文化自信。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當代大學生深處網絡的世界,他們在生活、學習、娛樂各方面都高度依賴網絡,是影響大學生的重要環境。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文化建設。利用網絡在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導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幫助自身的發展。
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實踐環節中,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強化通識教育,在引導學生學習、實踐中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實踐環節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前的嘗試,社會的認可為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供巨大的動力支持。文化自信的培育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幫助其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而大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到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后,會增強其文化自覺的意識。
總之,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當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思維最活躍、受各類文化沖突影響最大最深的群體。因此,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刻不容緩。
[1]亢安毅.奴役與自由—當代生活世界對人的發展影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段海超.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向度[M].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1):47.
楊麗麗(1990- ),女,漢族,甘肅甘谷人,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