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06)
以齊美爾的時尚哲學解讀網絡語言的狂歡現象
李路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06)
本文以德國社會學家齊奧爾格·齊美爾所寫《時尚的哲學》中的思想解讀網絡語言從虛擬空間到現實社會的狂歡現象,分析網絡環境下時尚語言的特性,及作為“反時尚”形式的低俗網絡語言得以成為時尚的緣由。
時尚;網絡語言;狂歡;低俗;虛擬空間;現實社會
“狂歡”一詞是俄國現代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文化詩學的核心概念,他認為:“狂歡意味著娛樂性、迅疾性和大眾性。①”如今,網絡時尚語言已經把這種狂歡性質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1.1 網絡語言的娛樂性
網絡語言的形式大致可分為九種,即:字母型(“GG”代表哥哥)、數字型(如“9494”代表就是就是)、混合型(“3Q”代表謝謝你)、詞意變異型(“稀飯”代表喜歡)、口語型(“哇噻”)、圖畫型(“:D”代表開口大笑)、詞匯演變型(“高富帥”)、縮略和擴張型(“活久見”是“活了這么久第一次見到”的縮略)、語句型(“盡了洪荒之力”)。
網絡語言究其得以自成體系又不斷發展的原因,或是因為滿足了網絡交流簡潔高效的需要,或因為克服了單純文字形式的生硬呆板,又或者是這種打破傳統語言秩序的方式能夠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無論是何緣由,我們看到的是追求時尚的網民們制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語言狂歡,在使用這些網絡語言的過程中獲得了快樂。
1.2 網絡語言的迅疾性
齊美爾指出:“(時尚)在被普遍接受與因這種普遍接受而導致的其自身意義的毀滅之間搖晃。②”
網絡熱詞在一夜之間崛起,網民們在評論發帖的過程中使用這些時尚詞句,當這個網絡語言從時尚走向普遍流行再到最終成為眾人習以為常的慣語時,也就不存在引領時尚、博人眼球的功能了。很快,新的一波語言又開始代替舊有的語言席卷網絡,網民在學習到新詞的精髓后,就會迅速陷入新一輪“時尚—流行—平常”的循環。
網絡環境下時尚語言的發展生動地詮釋了時尚的迅疾性,當紅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時尚,隨著在使用頻數和范圍上的擴大會逐漸抹殺掉自身的獨特性,從而走向滅亡,同時又伴生著新的時尚語言。
1.3 網絡語言的大眾性
齊美爾所謂的時尚需要具備一個重要條件,即:被模仿。網絡語言因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而實現了更加快捷地傳播,網民都會注意到這些反復出現到霸屏地步的新詞語,受到求新求奇、從眾跟隨、調侃減壓等心理的影響,人們開始普遍使用起網絡語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6.68億,在學者梁書瀚③所做的729份的有效問卷中,對“是否了解和使用網絡語言”這項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3/4的人表示聽說過網絡語言并會使用,“經常使用”和“非用不可”的人數總和為270人,占比達到37%。基于此,說明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時尚深受大眾喜愛,它已改變和豐富了人們在虛擬空間的表達方式。
“有些人借助他任何真正的個人資格得不到個性化的合理感覺,但當他有意把自己扮成土里土氣的人,在對社會樣板的純然否定中得到了那種感覺。④”齊美爾如此表述了一類對大眾時尚造成反戈一擊的“另類時尚”人。
2.1 反時尚的低俗網絡語言
當下我們最熟悉的網絡語言,諸如“屌絲”、“逼格”、“綠茶婊”等被語言學家直指低俗,“屌”、“逼”、“婊”這類字眼在傳統的國人看來確實扎眼。臺灣東吳大學學者曾泰元發文稱:“把粗俗當時髦,把低級當有趣,這股風氣是語言的墮落。⑤”
中國歷來堅持含蓄有禮的言行,這是公眾理應推崇的主流時尚。違背了這種樣本化標準的言談舉止可以被視作是反大眾審美、反社會時尚的行為。我們看到的多數低俗網絡語言直白露骨或悖逆倫理,這在理論上正契合了對“反時尚”的定義。而在網絡空間里,低俗卻有了市場。
2.2 低俗網絡語言成為時尚
低俗網絡語發展得欣欣向榮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網絡空間的相對自由。網絡互動的匿名性和符號性使網民可以隨意選擇進入虛擬空間的身份⑥。在虛擬情境下,人的原始本性得到解放,責任感相對降低,于是,低俗的網絡語言順理成章地出現了。卸下現實生活中的偽裝,負面情緒得到釋放,從這個角度講,低俗網絡語是解壓器。
其次,從眾心理。低俗的流行語遍及網絡,思想保守的網民對此感到不適,但網絡互動的匿名性使有些網民逐步接受這種時尚。這是一種群體歸屬感和自我保護本能驅使下的選擇,是從眾心理的一種表現。時尚的統一功能使個體獲得彼此認同,它對于個體的保護在現代社會更多體現為一種集體無意識。
最后,權威的示范效應。網絡語言出現在主流媒體和公眾人物口中被民眾認為是“接地氣”的表現,人們因權威力量的示范而肯定了其使用的合理性。當“屌絲”、“草泥馬”等格調不高的網絡語同樣被公眾人物、電視廣播運用時,就助力了低俗網絡語言這種“反時尚”形式在現實空間里成為時尚。
注釋:
①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詩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② [德]齊奧爾格·齊美爾.時尚的哲學[M]費勇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③ 梁書瀚.網絡語言使用人群及現狀分析[J].科技信息,2009.
④ [德]齊奧爾格·齊美爾.時尚的哲學[M]費勇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⑤ 曾泰元.語詞究竟:當女生口出“哇噻”、“好屌”[N].南方周末,2015-11-05.
⑥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 [德]齊奧爾格·齊美爾.時尚的哲學[M]費勇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2]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詩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梁書瀚.網絡語言使用人群及現狀分析[J].科技信息,2009.
李路軒(1993.01-),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二年級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
C912
A
1672-5832(2016)11-0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