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華
試論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規制
馮 華
互聯網金融依靠互聯網平臺技術,以及大量的客戶資源的優勢,不斷涌現出各種新型的金融模式和新興企業。但是互聯網金融在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其收益與風險并行,因此發現風險,控制風險是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將從法律的角度探析如何規制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問題。
互聯網金融 法律風險 消費者權益
互聯網金融的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互聯網信息處理技術,對信息進行多維采集和深度運用。通過大數據,將客戶交易數據與多方面信息結合起來,從而挖掘出其他的金融信息需求,對其進行整體性的認識。這一特點對于傳統金融來說是無法獲知的。
互聯網金融離不開互聯網先進的技術手段,這些技術使得不論是金融產品的發行、交易還是貨幣支付都可以直接在網上進行,創造了新的經營模式,具有很髙的效率。和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互聯網金融沒有固定場所的要求,客服人員較少,降低了經營成本。同時在透明開放的平臺下,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發放貸款,解決它們的資金需求,使得交易更加省時省力。
只要是有網絡的地方,加上一臺電腦或是一部手機,就能進行互聯網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24小時不間斷服務,客戶只要輕點鼠標,就能夠實現支付、轉賬、證券交易等金融服務功能。
(一)機構合法性難界定,投資者權益難保障
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以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投資咨詢公司等形式存在,在從事互聯網金融相關業務時有超越業務范疇的嫌疑。互聯網金融領域沒有明確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國家標準,相關機構也沒有按照金融機構的法定市場準入程序進行注冊登記。作為投資者,對互聯網金融機構身份的合法性難以確認,也無法掌握互聯網金融機構的資質、信用度等真實信息,加上交易虛擬化,誠信難以確定。
(二)監管機構不明確,監管執法有偏差
目前我國金融業風險監管仍然采取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但是互聯網金融在行業和業態之間跨度較大,一個產品或一項業務常常會涉及到證券、保險、銀行、非銀行等多個領域。需要多個機構同時監管,這會增加機構之間協調和溝通的成本,也不符合互聯網金融注重效率的特點。另外,互聯網金融涉及到信息技術,這就需要信息技術部門的監管,而多部門之間監管職責劃分不夠清晰,發生問題后容易出現推諉、扯皮或爭權的現象,滋生出其他風險。
目前我國對于互聯網金融違法案件執法時重刑事制裁、行政處罰,輕民事制裁,這種監管執法的偏差,會讓互聯網金融違法成本降低,因為只有民事制裁才具有補償受害人實際損失的功能,刑事或行政處罰都不能彌補受害人的財產損失,這種執法后果不能根本上起到懲戒犯罪的作用,以致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層出不窮。
(三)內控制度的不健全
(1)構建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改進“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建立混業監管機制。即逐步建立統一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機構,最終形成一個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眾多金融監管部門成立的最高的金融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混業經營的風險進行統一的監督和管理。其次,建立混業經營監管機制。對其他企業跨界進入金融行業進行混業經營的行為性質進行規范和指引。
(2)整合現行金融法規,補充互聯網創新業務法律規制。逐步實施金融基本法的修訂、補充和完善工作。由于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滯后,導致很多違法違規現象缺少相應的法律規范制約,因此完善立法迫在眉睫。在法律修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其一,要破除因金融分業監管而出現的不同制定主體僅從自身利益出發導致的部門法之間的沖突問題;其二,要及時補充針對互聯網金融創新業務、新型金融衍生品業務相關聯的法律規范,彌補現有金融基本法律制度在覆蓋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空白與不足,為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其三,應關注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提高修訂法的前瞻性,并強化相關配套法規、規章的制度構建。
(3)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互聯網金融中所產生的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數據,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通過對數據的整合和挖掘不僅可以開展精準營銷服務于消費者,也可以從事非法的金融欺詐傷害消費者。因此,亟需通過強化立法的方式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予以保護。
在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時應明確如下內容:一是強化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確保信息對稱;二是暢通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投訴渠道,完善法律救助手段,建立救濟機制。
三是強化侵權責任法中對賠償的相關規定。對非法購買、采集、存儲、使用、竊取等方式獲得個人信息的以及非法出售、使用個人信息的,若被侵權人的損失難以確定,但侵權人的侵權行為獲利的,應加大侵權人的賠償數額。
[1]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4(5).
[2]陳慶超.”發展”的倫理內蘊與可能生活的展開[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馮華(1982-),女,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金融法律、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