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瑋
國學經典閱讀提升師范生人文素養的探索
魏 瑋
本文主要介紹了師范生提升人文素養的意義,并進一步分析了國學經典的概念及范圍,在文章的最后,筆者著重介紹了當下國學經典閱讀在高校實施的情況,以及相關的改善措施。
師范生 人文素養 國學經典 閱讀 改善措施
當下高校師范生培養的目的和內容上存在著重重矛盾,切實有效地提升師范生的人文素養,更能夠凸顯出高校對師范類人才的重視程度,通常高校培養師范類的學生,要從德、智、體多項發展,師范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素養,具備師范學科的基本理論以及人文知識,具備教學技能,真正地成為教學的應用型人才。人文素養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涵養,師范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定的個人想法,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進一步形成,心理素質的高墻已經構筑了一半。在緊張、苦悶的情緒下,這些學生還會出現一些心慌失眠和強迫性思維等情況。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著實是一種障礙。尤其在日常的生活階段,他們的心理會變得異常脆弱,遇到一點困難或不如意就會心灰意冷,甚至會有人悲觀厭世,從此一蹶不振。從此可以看出,他們在心理承受能力上較弱,如果不加以教育,會使得他們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高校是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的搖籃,是人才培養的基地,提升師范類學生的國學素養,也是凸顯高等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徑。尤其當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與社會緊密相連,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供需錯位,實現對師范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可以有效地為師范生提供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從當下高校國學經典教育的趨勢來看,提升師范生的國學素養,更有助于凸顯傳統課程的社會價值、現實作用,實現高校教學和社會發展的良好契合。當下在諸多中高校教育中,融入國學知識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依托傳統課本衍生出了多種宣讀課本,這一趨勢也為中高校的教師人群帶來了諸多的挑戰,擁有國學知識更是教師隊伍選拔的新要求。中高校國學經典教師要走進《易》《論語》等國學經典當中,但是,在當下很多從事相關教育的工作者對其中的字句和篇章都表現出了一定的疑惑。高校的師范教學如果可以有效地抓住這一問題,真正地將國學思想價值的挖掘作為教學的重點,那么就可以解決中高校生國學經典閱讀教育的窘境。
所以,國學經典閱讀提提升師范生的人文素養,不僅是對師范生的人格熏陶,同時也是提升高校師范生文化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
關于經典的意義說明,古今中外都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說,經典就是具有典范性的著作,是權威的。也有人說,經典是能夠經得起反復推敲的文本,所以這就重點考察了經典的文化內涵,我們每次翻開相關的文本都能夠找到滌蕩我們靈魂的片段。
在美國的教育家赫欽斯看來,經典的意義在于它無論在什么時候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而也有其他的外國學者說,經典是人們對于他們喜愛讀的作品逐漸匯集成一種寶貴的經驗,它不會耗盡一切的東西,要帶走先前的氣息,帶著諸多文化的痕跡,是最好的思想的表達。
總的來說,經典的經典之處在于它有一定的超越性,這也是它本身的內在特征。第一,它有著足夠宏闊的視野,重點關注人的本性,并且有著永恒的主題價值。第二,它的內容經得起推敲和捉摸。第三,就個人閱讀體驗來說,不同的時空可以給人不同的啟示。第四,它可以超越時空,具有超強的現實意義。國學經典同樣囊括了這樣的特點,它在我國的歷史中經久不衰,具有超越一般文本的廣度、深度,反映了中國的道德倫理觀念、核心的價值體現。
國學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儒家的典籍是國學經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多學者也認為,中國的學術源頭就集中體現在這儒家文化六經之中,中華文化的精粹亦是源于此處。所以,我們學習國學必然少不了和儒家的典型書籍打交道。
不僅如此,國學留給人的還有一些蒙學經典,受到人們的喜愛。例如《弟子規》、《三字經》等等都是我們常聽到的經典。蒙學經典是啟蒙讀物,雖然有著“啟蒙”二字開頭,但是其中的淺顯易懂的道理卻傳遞出了強烈的人文情感以及基本處世哲學,所以,蒙學經典和其他的國學經典有著同樣寶貴的價值,是中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一)問題分析
近幾年來,中央陸續頒布文件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效進行思想政治的改革中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當下的師范生人文素養教育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具有較強的政治化內容,缺乏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包含政治文化,同時也要包含思想及品德教育,但是當下的師范生德育教育內容過于的片面和單一,教育更多關注的是意識形態的教育,從某種層次來說,并不重視思想品德的教育,一些教育內容不具備時代感,也不能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個課堂缺乏人文關懷。通常情況下,高校國學經典閱讀授課都是以教師對課文的講解、分析為主,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信息。這種教學模式,讓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學生普遍學習質量不高。教師的分析、講解課文的時間通常難以控制在有效期內,所以,這會導致課堂內容的冗余。在高效課堂不斷被提及的今天,這種被動、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
第二、缺乏實效性。當下師范生教育由于受到了知性取向的引導,或多或少會在道德、價值觀、人文等方面的教育被忽視,重視智商的發展而不注重情商的延伸。德育教育在整個師范生的教育中被邊緣化,無法確切地落實到實處。這對于當下的師范生道德培養造成了一定滯后性的影響。
第三,國學經典地位不高。由于國學經典在教育中缺位,使得學生缺乏對中華文化的繼承情感,導致文化出現斷層的現象。在一次記者對2013復旦投毒事件的犯罪嫌疑人進行采訪時,對方表示,他在進入看守所之后就一直在閱讀國學經典,對他的思維意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受益良多。在平日的大學生生活里,長期浸泡在科學、理論之中,很多思維方式都過于直白,所以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學對犯罪者的教化作用先可不提,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國學基礎薄弱,這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來說,十分危險。
(二)教育現狀
高校國學教育各自為政。從當下各個大學的國學經典閱讀教育中,明顯存在的一個趨勢,就是不同大學各自為政,自己制定相關的教學方案、選定教材,也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所以從整體來說,國學教育很難系統地、大規模地在高校展開。自民國初期廢除了讀經教育之后,讀經一直都飽受爭論,國學經典也處于一個爭議紛飛的環境當中,所以,將國學經典納入課程體系當中有好有壞,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所以在具體的做法、態度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國學經典要充分地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發揮作用,還需要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缺乏師資力量。由于國學經典閱讀長期不受到重視,所以國學教育的系統開展更是困難重重,國學教育人才出現了嚴重的斷層問題。隨著季羨林和吳冠中等大師的一一離去,我們國家真正還存在“大師”與否這個問題,讓真正在意國學的人感到惶恐,很多人認為大師之后再無大師。高校開展國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等內容,都需要較高的要求,這對于教師的要求也很高,要有充足的、有資歷的教師去遍布在高校的大學當中,實為難事。
課程教材的匱乏。國學經典可供閱讀的作品本身是十分豐富的,這些經典也充斥在大大小小的課程編寫素材當中。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數目多、內容豐富的特點,對于教材的編訂和選擇也提出了巨大的考驗。傳統文化蘊含的內容十分復雜,不僅具有普遍性,還具有一定的永久性,所以,不可避免地和一些歷史問題造成沖撞。除此之外,編訂教材需要有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這需要理性地研究和選擇。由于當下國學經典閱讀教育和德育教育并不是同步的,高校的校本教研教材,或是選擇一些經典全本中的部分素材進行使用,在全國范圍內,始終無法做到統一編訂。關于國學經典的理解,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從統一性和專業性的角度來說,高質量、高水平的教材很難浮出水面,供高校統一使用。
堅持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古代文學的教育優勢,將國學經典閱讀融入到課堂當中,以專題的形式探討當下國學思想精神的挖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實現師生更近距離的互動
將教師滿堂灌,坐而論道的教育方式改變為和學生積極互動的方式,讓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變成知識的助力者和促進者。加強師生之間的會話,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國學思想價值潛力。教師也是國學經典知識的傳播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困擾,學生究竟能不能掌握相關內容,這些都需要教師進行換位思考。教師有時候可以試著與學生進行換位教學,試試看會取得怎樣的效果。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教學水平,這對于學生的教育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外興起了開放教育資源的運動,古代文學又被灌輸進入了新資源和操作空間,在2001年,麻省理工開始掀起了開放課件運動。隨著2012年,課件開放體系正式登陸中國,其在今后的發展為我國帶來了諸多可共享的優秀的教育資源。這類精品開放課程包括了公開課與共享課兩種,以普及知識為目的,契合當下教育的規律,展示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方法,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網絡公開課,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構建。
國內外的大學生優質課程資源共享,為國學經典閱讀的拓展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實踐機會,通過師生互動教學,讓教師自主設計學習的主題,學生在線體驗學習,把握古代文學的基本點和觀念,實現對命題的把握。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教師再進一步地完成討論、延伸教學,這樣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網絡在線教學的優勢,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面對面互動教學體系,實現探究、互動與實踐的全新探索,讓課內、課外有效的結合,師生的對話更加接近,提升課堂的效率,提升學生在國學經典中的挖掘潛力。往往更多的教師去關注學生,比一個教師關注更多的學生更有效率,這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相關能力的提升,有著諸多優勢。
(二)以專題的形式完善國學經典閱讀教學
在高校的人才培養當中,要想真正地利用國學經典閱讀提升師范生的人文素養,就需要制定古代文學的綱要,進一步實現對師范生經典閱讀的完善,培養學生的國學積累能力。
首先,可以利用本校師生的師資力量,組織博士教授進行國學經典閱讀的專題講座,對教師進行國學教育能力培養。同時指導學生實現社團聯合,利用圖書館或者電子圖書館,以課程教學為媒介,鼓勵學生們探討國學經典。
其次,制定國學德育實施的綱要。分類指導師范生的國學經典閱讀。經典作為在歷史當中經久不衰的內容,它的思想價值跨越了時代,其中思考和表達的內容關乎人類的生存、發展,歷久而彌新。在中國古代優秀的國學經典中,涉及到人與自然,人和社會、個人修養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有著巨大的傳播價值。所以,對師范生的國學經典進行分類指導,是提升師范生國學素養的重要任務。需要教師用更高效的教育方法去完成教學的要求,并對學生施以課外監督,用實踐和切實的感悟總結相關環節,嚴格訓練,培養師范生傳授國學經典的能力。
(三)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作為可以影響全校師生的思想文化,它是在校園建設的長期歷史實踐中構筑的,它在校園的文化環境、活動以及相關的規章制度上,都反映出了學校的價值取向。學校的環境、氛圍以及物質都有著凈化個人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所以,校園文化實際上有著良好的德育作用,通過外在環境的熏陶,實現對教育工作者的深入影響。
校園文化要構建在具體的物質載體上,校園作為承載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環境建設就是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有助于增強校園對于師范生的德育影響,對當代的大學生更是有諸多價值觀方面的影響。所以,將國學經典融入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設計上。校園建筑直接體現了校園的風格,讓人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去感受校園的文化。當下的校園國學建設主要體現在雕塑上,這些雕塑表達了該校園對國學文化思想家的肯定,并引導學生對這樣的一些偉人作品的關注。除此之外,還可以設計文化長廊,為廣大師生構建更加清晰的中華文化發展脈絡。例如摘抄一些中華名句,幫助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經典。與此同時,在學校的宣傳欄和標語等方面,也都可以融入這些經典元素。
其次,室內的公共場所設計。公共場所設計主要包含了圖書館、自習室、報告廳等地方的設計。這些場所作為大學生日常進行活動開展的場所,將國學經典融入其中,可以有效地增強其德育效果。所以,在學校的圖書館、自習室張貼一些《論語》的經典名言,鼓勵學生尊敬師長、誠實守信等等,通過這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告訴學生諸多有力量的話語,讓學生在其中漸漸感受到經典的魅力,從而在心中為經典插上旗幟。
(四)以國學經典為主題的專題活動
高校要積極舉辦一些弘揚國學經典的活動,例如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等。高校舉辦這種類型的活動,有更廣的受眾面,要比學生自發組織社會活動更有說服力,更容易影響學生。高校舉辦國學知識的普及講座,可以積極整合資源,讓更多有學術造詣的國學大師去傳播經典文化。國學經典不僅可以通過閱讀呈現,同時還可以通過小品、戲劇等形式呈現,讓學生在學習之余可以感受更豐富的精神生活,去感受經典的魅力,讓更多的學生可以被浸潤在這樣的氛圍之下。
在高校的活動中,不能缺少詩歌和戲劇等表演形式。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有著諸多大型主題活動,包括一些朗誦大賽和音樂節等等。這些活動都將成為廣大師生發揮才華、展現自我的舞臺。當然,國學經典在此也有了可以展示的地方,讓國學經典通過這些文藝活動,進一步滲透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提升國學經典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力。
師范生是教書育人的主力軍,不僅肩負傳到授業解惑的職責,更承載著宣揚傳播文化的重任,國學經典在當下的高校師范教育中作用不容小覷。它不僅是相應國學熱的回應,同時也是對塑造自身國學文化內涵、傳承國學文化經典的實踐。高校德育應不斷改善自身的教育方針,實現對師范生的國學傳承教育。國學經典的精華和優秀的資源,不僅可以為高校注入純良的血液,同時也能夠給整個社會帶來煥然一新的力量。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出發,國學經典傳承的必要性都是不容忽視的。
[1]龔紅林,王兆鵬,朱向紅,梁娟娟.師范生國學素養與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改革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5(05):67~71,91.
[2]彭斐旎.國學經典融入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的意義、困難及實現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229~231.
[3]胥文玲.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有效路徑探析——基于職業核心能力發展的視角[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98~101.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