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文
高校新聞宣傳受眾需求探析
張斯文
高校新聞宣傳工作應該本著受眾需求意識,以在校師生關注方向、閱讀習慣及接受能力為基礎,通過和媒體有效的融合創新寫作技巧和敘事技巧,在此基礎上來提高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力度及傳播力度,能夠使用此新聞具備親和大眾及吸引大眾眼光的優點,實現高校新聞宣傳的目的。
高校 新聞宣傳 受眾需求
受眾需求指的是以受眾群體為中心來制定新聞內容定位及宣傳原則,其中高校新聞宣傳的目的就是為了不使大眾以為受眾需求是新聞宣傳的意圖,一味的迎合大眾,而是了解受眾需求,從而能夠平和受眾意識。在報道新聞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到受眾群體,比如在校師生的關注點及接受程度,關照師生們想看什么。這就是新聞戰線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報道理念,也是提升高校新聞宣傳效率的基本。
(1)掌握受眾關注點。充分的掌握受眾的關注點,才不會在不該說的地方發生,該說的地方禁聲,只有充分的掌握和關注受眾的關注點,才能使高校新聞備受關注,取得一個好的成績。比如在浙江大學論壇中有一個帖子是關于學校管理方面的,主題叫作“浙大民主焉在?”這個帖子的出現引起了全校師生的也熱議,進而浙江大學就推出了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從這個事情就可以看出發布帖子的人非常的理智,在標題中并沒有對學校的管理形式進行批斗而是指出了管理中的問題,這對于引導學校領導理智管理及實現民主化管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不同受眾選用不同語言風格。新聞中的主體(消息、內容等)主要是陳述事件的內容及真實性,那么評論就是更加強調了新聞的思想和引導性,對于事件就事論事,觀點突出,不偏不倚。這不僅僅需要寫作者在新聞寫作的基礎上能夠開拓視野,還使寫作者能夠通過和師生交流來收集材料,了解不同群體的不同聲音。
(3)充分發揮輿論作用。提高高校新聞宣傳效率,擁有一定的人際關系是最重要的。在我國大學校園中存在著許多優秀的大學生及知識淵博的老師,在高校新聞寫作上面要善于發揮其的引領作用,可以在新聞校刊上面說一些犀利的評語或者長短不一的評論文章,這樣才能吸引師生的關注。
(4)關注受眾共鳴點。高校新聞不僅僅是傳播新聞的途徑以及向大眾傳播正確的社會觀及價值觀和傳播黨的正確路線及理論的途徑,這樣只會讓高校新聞受不到大眾的關注。在搞笑新聞寫作中,要關注受共鳴點,通過故事或者真實的例子來進行論證,以小見大,把其中抽象化的內容給具體化。比如報道的群眾教育,不以他們所開會議方面入手,可以找出開展活動前的問題,以此作為鋪墊,報道活動來關注學校方面的變化,這樣才能使新聞更具說服力。
隨著我國社會水平的不斷進步,多媒體信息技術也越來越普及,其中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也在不斷的創新及進步,媒體的傳播形式也越來越多,為我國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帶來了阻礙。那么如何將兩者很好地結合,這是我國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人員目前的重要工作。
(1)以真確的心態來面對自媒體信息平臺。由于網絡時代的出現,我國新聞宣傳的方式也得到了創新,其消費者和受眾者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國高校宣傳工作還停留在傳統的方式上面,那么對于其發展有重要的阻礙。所以應該利用自媒體信息技術來開展高校新聞傳播方式。
(2)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及優點來使兩者互相融合。在現實中,如果高校新聞開通了微博或者微信等一些自媒體宣傳方式,但是運營不當的話對于新聞宣傳的提高是沒有任何作用的,要使提高高校新聞宣傳力度,不僅僅是復制別人的成果那樣,要互相發揮兩者的優勢來進行互補,通過兩者的相互融合,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新聞報道中或者宣傳工作中要避免打官腔,這些官腔會使人從心里產生抵觸。所以新聞報道要實事求是,親近大眾,真實客觀的反應新聞,提高新聞宣傳及報道的親和力。
(2)在新聞宣傳中還要避免對新聞夸大其詞,賣弄是非。新聞本身就是使受眾群體感受其中的事實真相的,這樣只會嘩然取寵,降低高校新聞的知名度。
(3)在新聞宣傳及報道中還要避免其內容空洞,沒有實物。新聞講究的是表達充實,并不是啰嗦,也不是內容無實物,尤其是一些語言禁詞,不要讓復雜的語言及空洞的語言掩蓋事實的真相。
在對于新聞報道中,要善于創新,找出新穎的新聞。從受眾心理方面來講,同樣的新聞看多了就會產生厭煩心理,也就降低了新聞的吸引力。所以就要挖掘具有新意的新聞進行報道,這樣才能提高高校新聞宣傳的吸引力。另外對于報道內容還應具有感染力,可以使受眾群體產生共鳴,其中正面積極的報道最能吸引群眾。受眾最喜歡看的是一些可以從小事情中感受到大道理的新聞,所以充分掌握受眾群體的接受心理及能力,這樣才能充分提高高校新聞的宣傳力度。
[1]王雪蕾.高校新聞受眾心理初探[J].中國市場,2014(26):20~21.
[2]張建新.從受眾需求和預期效果談怎樣寫好社會實踐類新聞[J].中國報業,2013(16):44~46.
[3]杜智盈.高校校園電視節目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1.
[4]劉毅,李亞星.民族高校校報新聞供求關系分析——基于《西南民族大學報》的調查[J].民族論壇,2013(7X):101~105.
(作者單位:吉林工商學院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