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 海
(江西服裝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從中國化法律心理形成的歷史背景談法律心理教育路徑
銀 海
(江西服裝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大學生群體的法律素質在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提升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核心內容就是讓他們具備基礎的法律心理知識,形成良好的法律信仰。本文從分析導致大學生缺乏法律心理的原因出發,提出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的對策,以期為建設社會主義發展國家奠定群眾基礎,提高大學生的法治觀念。
法律心理;法制教育;現狀;對策
法律心理和我們常說的法律意識是密切聯系的,是法律意識產生的萌芽階段,是個人在社會主義文化的大背景下,從自己的實踐經驗出發,對現行法律所產生的體驗和感受。可以說,沒有法律心理的萌芽階段,就不會樹立法治觀念。大學生尚處于培養完善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中,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在整個社會的法律意識的結構要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由于受到社會的不良誘惑,以及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出現的各種不公平的現象的影響,使他們產生落差感,這種落差感是由于現實與理想的沖突所造成的。理論與實際發生沖突、矛盾,由此產生的法治心理、斥法心理等等需要通過對其進行法律心理指導的方式,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
1.1 缺乏法律心理的傳統
我國封建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在我國封建社會是從來不缺乏特權與專制的。這些傳統思想留有的后遺癥無不影響著當代的年輕人。另外,在傳統社會中“禮”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法律只是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人們長時間的對法律缺乏依賴和運用,因此人們的法律心理及法律心理都不成熟。
1.2 法治現狀的影響
在我國推進法制現代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這些現實問題對大學生法律心理的培育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我國的法律從建國以來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缺乏相對的穩定性,有些立法環節的科學合理性尚待考證,導致了有法可依的原則出現問題,而且有些法律之間造成沖突,甚至會出現違憲行為而作廢形成的法律空白現象,人們法律心理的缺失現象就會出現。同時,以權代法,以權壓法的現象時有發生,法律的權威受到了來自多方的挑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受到了人們的懷疑;最后,我國的司法制度還需要完善,司法不公正的現象使民眾對法律缺乏了信心,法律心理的樹立失去了保障。
1.3 學校法制教育課程不完善
當前高校偏重專業知識的教育,而忽視了法制觀念的培養和增強,即使開設了法制教育課程,也僅僅局限于單純法律理論知識的講授,理論與法律實踐嚴重脫節,而且法制教育課的設置不能持之以恒,缺乏做出長期性的課程規劃,大學生法律心理的培養不成體系。
1.4 學生主觀因素
新一代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是順風順水,沒有經歷過什么挫折,對事物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感性階段。而且,經不住物欲橫流的誘惑和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使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除此之外,迫于自己的學業壓力,只重視自己的專業課和期末成績,而忽視了自身法治觀念的提高,法律心理的樹立更無從談起。
2.1 培養大學生的權利意識
我國的法制建設缺乏對公民權利行使的保障,只重視法律的權威性和國家強制力的建設。只有權利意識的培養才能體現出法律是代表人民的法律,才能增強公民對法律的親和感和信任度。人民權利意識的增強,有利于增強對國家法律的認同感,有助于樹立自己的法律心理。大學生也是如此,要想培養大學生的權利意識,首先要讓大學生明確自己權利行使的范圍,以及了解自己應當履行的義務,并認識到權利與義務是相統一的,沒有義務的履行,就沒有權利的享有和行使。能夠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充分認識到法律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這樣才能真正的樹立自己的法律心理。
2.2 增強守法意識
法律心理樹立的外在表現就是在行為上要遵守法律,而守法意識是法律心理的核心立場。守法意識不僅要求人們在行為上要遵守法律,而且要求人們在心理上從“不敢違法”轉變為“不該違法”,把守法看成是自己應盡的義務,以及良好道德的要求,真正實現從迫于國家強制力的威懾被動守法,轉變為道義上的要求而主動守法。實現這一成功的轉變,靠國家的強制力是不行的,必須依靠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要把法治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和管理中的各個方面,使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都到法律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培養大學生的法律心理創造良好的環境。除此之外,學校的管理要做到依法治校,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中提出對學校法制建設的新的要求,學校在制定校紀校規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保障學生對學校各項政策的知情權,通過民主的途徑如召開學校聽證會和家長座談會的方式,讓學生行使參與學校事務的權利。同時,對大學生違反校級校規的行為,要依法嚴肅查處,切實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違反校級校規,甚至是違反法律的學生徹底悔改。
2.3 法律價值的體驗
價值體驗是培養大學生法律心理的根本途徑。在法律心理的培養過程中,必須堅持從實踐的角度,讓學生主動、親自的去體驗法律的價值,認同法律的價值。法律實踐是法律價值體驗的基礎,法律實踐性課程是培養法律心理的基礎環節。在接受知識上,任何經驗都不如直接體驗更深刻,增加法律實踐課程可以增強學生對法律及其價值的感性認識,進而促進學生在感性認識之上對法律價值進行理性評價,奠基法律心理的形成。例如可以讓學生到法院旁聽審判過程,體驗法在維護秩序、捍衛權利中的作用;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討論,著重幫助學生體會各部門法的立法動機和立法原則; 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從法理的角度剖析熱點的成因以及嘗試思考如何用法律武器來解決熱點中的問題。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是法律價值體驗的思想基礎和手段保障。在法制教育課當中,要把課堂的主體還原給學生,提高學生法律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學會運用法律,自覺的守法用法,增強對法律的認同感。要知道法律心理的樹立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漸進。在以法律情感的形成為內在基礎的情況下,正確樹立和培養大學生的法律心理,通過改善國家社會的整體法治環境,提高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為大學生法律心理的培養建立一個和諧的氛圍。
[1] 瑏瑨:《文化碰撞中的選擇:中國傳統禮儀法文化在近現代的變革》,《當代法學》2009,06.
銀海,男,中共黨員,碩士,河南輝縣人,現就職于江西服裝學院,研究方向:高校法學教育。
D90
A
1672-5832(2016)02-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