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軍柱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公證處 廣東 廣州 510000)
探析公證在和諧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曾軍柱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公證處 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矛盾呈多元化表現形式。公證采取國家證明的方式,為減少糾紛,穩定社會和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等提供的各種法律服務。運用公證的特有職能,保障改革開放和經濟協調發展,是國家公證機關在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認為公證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提供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搭建互信的橋梁和平臺。
公證;和諧社會;法制保障;社會環境;平臺;作用
十七大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黃金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利益主體呈多元化,如何化解社會矛盾,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公證法律服務,值得引起公證機構乃至社會各界的重視。公證制度作為國際通行的重要法律制度,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維持社會安定有序、捍衛社會公平正義、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塑造社會誠信、維護法律尊嚴,促進國際間交往與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理應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公證制度作為國家的一項司法證明制度,同時也是保障民法、經濟法等法律法規實施的程序性法律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公證工作是社會民主法治建設的“護法神”。《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和《公證員職業道德基本準則》明確規定:“公證機構辦理公證,應當遵守法律,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公證員應當忠實地維護法律的尊嚴,切實保障法律的正確實施和公眾權利的平等實現。”依法辦證是公證機構辦證的基本原則,也是公證工作的靈魂。通過公證活動向公證當事人闡釋法律精神和法治原則,讓民眾接受公證法律精神的“洗禮”,有益于傳播公證法律知識,有助于社會法治環境的不斷凈化。公證人員在辦理每一件公證事項中,其行為都象一桿標尺,維護著民主法治的進程和平衡,維護法律的尊嚴,摒除違法和不當因素,實現法律權威。公證員執業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對社會民主法治建設的保護和捍衛。
和諧社會不是一個沒有矛盾與沖突的社會,而是一個能夠積極有效地化解矛盾沖突的社會,是一個擁有廣泛化解矛盾沖突機制的社會。公證作為一項預防性的法律制度,具有防微杜漸、完善法律行為、預防糾紛、減少訴訟、促進經濟穩定和社會安定有序的作用,《公證法》第一條也明文規定:為規范公證活動,保障公證機構和公證員依法履行職責,預防糾紛,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公證制度作為社會管理的有效手段,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較為完善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在維護社會和諧中具有重要作用。公證制度發展的歷史和實踐證明,公證機構和公證員地位獨立、立場中立、態度客觀,并且不偏袒任何一方。公證充當的是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的“潤滑劑”和“減壓閥”的角色,它不僅是社會主義法制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道穩定防線。通過公證,可以規范當事人的行為,明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最終達到預防糾紛的目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匯聚起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合力,形成促進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發展公證事業,必須要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公證獨特作用,充當好應有的角色,不斷提高公證服務水平,增強公證公信力,努力提供為和諧社會建設更為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制保障。公證是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一個最佳的“溝通媒介”。公證書具有真實、合法的特點,不受人員、語言、地域、行政、隸屬關系等左右,是國際通行的法律制度,是增進民事主體間互相了解,清除障礙和隔閡、建立相互信任關系的重要工具。
和諧社會的構建,既要增強全社會的創造力,又要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既包括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和諧相處的人際環境,又包括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社會穩定,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公證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公證工作是政法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維護社會穩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為我國公證工作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對公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構建和諧社會是公證工作發展的新動力和新契機,公證機關必須把維護社會穩定、提供法律服務、提供法律保障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局中研究、去思考,自覺地承擔起服務構建和諧社會的光榮使命,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1] 陳協心,社會管理創新中公證的價值與作用[J],中國司法,2011(9)
[2] 段正坤,關于充分發揮公證職能作用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提案[J],中國公證,2010(4)
[3] 劉慶寧、宋誠,公證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作用與思考[J],中國司法,2010(9)
[4] 孫曉龍,公證告知義務之理性分析,中國公證[J],2009(10)
D926
A
1672-5832(2016)06-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