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甜
(武漢紡織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3)
小面積住宅中生活習慣與空間分隔之間的相互影響
——閑適的生活
王宇甜
(武漢紡織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3)
本文從空間分隔與生活習慣入手探尋了空間與人的關系。空間是服務與人所以空間分隔受到居住者自身的生活習慣下的需求影響,同時空間也給了人們活動生活的場所,空間分隔合理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居住者的生活習慣,保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時逐漸改變不好的生活行為。本文先從空間分隔對居住習慣的設計影響進行了一番研究,探討了空間的多樣性,空間的整合變動和居住需求等,同時也從生活習慣的重要性與其對空間劃分的影響的角度,查閱了相關資料,淺顯的研究了不同年齡段所適應的生活習慣和養成自身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對空間以及自身生活有多大的改善和人的特定行為需要什么樣的特定空間,不同的空間分隔對人的行為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生活習慣;良性需求;空間分隔
生活只取所需,勿只貪舒適。住宅承接了至少一人的生活,每個人的習慣不同,獨住中的個性,群居中的互溶。一人住,空間簡單明確,工作生活有自己的方式習慣;兩個人或多人住,空間的兼顧,確保每個人的舒適就不簡單了。
說到空間,就想到道家的“無”與佛家的“空”。道家講究“無為”,“君子行無為之事”,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讓你順勢而為,遵循自然規律而為。佛家談“空”,不是空無一物,而是指變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道無時無還有。而這種“無”與“空”,順勢與變化,體現在空間上,運用到設計中。在順其自然、宜居宜住中的變化之道。生活中,我們時常忽略身邊的空間,但是它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要將不同的空間整合進一個總體空間,滿足住戶需求,實現寢食分開、私密與公共空間的合理分離。2015在臺灣建成的Studiobase Architects,它是位于一個城市住宅區角落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將平面劃分成3個平行區,寬度分別是7米、4米、5米,從東向西排列。7米寬的區域容納了公共功能區,例如客廳、餐廳和廚房。這部分建筑是瀝青屋頂的單層體量,正面有門廊,仿照原來的平房設計。一個5米寬的區域包含兩層臥室和書房。在這兩個體量之間是4米寬的水池,周圍種植了雞蛋花樹,可以調節微氣候,也將芳香散發到空氣中。住宅由鋼筋混凝土框架系統建造,框架和墻壁分離處創建了一個半露天門廊,為客廳提供遮蔭,避免陽光直射。天花板是木質的,墻壁全涂成白色,因此日光和陰影能夠給雕刻般的東西向墻壁帶來動感。屋頂覆蓋著站縫鈦鋅板,融入周圍的屋頂景觀中。小型空間居住的基本要求要有良好的功能,舒適的居住體驗,它的內部要滿足各自區域的需求,有靜有動、有潔有污、有公有私。室內活動動線流暢集中,減少浪費呆滯的空間,破掉單一的交通面積,有效提高小面積住宅的空間使用率。在住房中,合理的動線營造出各空間的關系,讓長久居住在這個室內的人在移動過程感到舒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處理好空間的動線,空間的各個部位的比例協調,那么不用多余的裝修,也會讓人住得很舒服。就像動線,是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基本上都是從細節做起,比如說從入戶開始,要考慮到鎖位安裝在哪個方位更方便使用,進門后的空間視野感受與功用是否合理,進門后的人是要往哪里去,從哪里走比較合理,由此會產生相當復雜的動線。同時當地的地理位置、氣候,光照也是設計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
生活習慣病雖然與遺傳基因有某種程度上的關連,但最最重要的是與生活習慣:飲食生活、運動習慣、休息睡眠等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在抓住設計空間的同時,應回歸生活的習慣,將現實生活融入設計。 每個年齡段所需要的身體狀態的不同,生活習慣也為之變化,例如運動。二十多歲,可進行任何運動強度的鍛煉,肌肉通過強化鍛煉取得強健效果,心臟通過有氧耐力鍛煉可以提高輸血量和心肺功能。總之,20歲的人能為今后的身體健康儲備“資源”。四十多歲時應選擇中等強度的活動,四十歲以后人的肌肉力量的衰退速度開始加快,有研究表明,45至49歲間中年人的肌肉力量減退達到22%。中年后身體機能下降較快,運動是預防老年衰退和疾病的關鍵時期。八十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由于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比較嚴重,應該選擇低強度的運動。可以選擇全身都能得到伸展和活動的全身性運動項目。
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人是有領域空間的,它不是簡單的空間占有,而是一種本能的需求,就像居住者需要的私密性,安全感一樣,讓人們在其中進行交往活動。觀察表明,人有一種依賴性,喜歡逗留在柱子,樹木,旗桿,墻壁,門廊的周圍與附近,環境心理學也由此研究。依靠物就像對人有吸引一樣,人們都喜歡舒適可以隱藏的空間,利用這一特性來重新審視得出的設計會更加完善。使用讓建筑變得有價值,所以空間分隔的實用性也體現在與生活習慣的協調上。就如2014年在香港柴灣的Mass Operations建筑,loft的主人是一位藝術收藏家;因此他的愿望是在一個寬敞而舒適的環境里,欣賞城市風景,展示他的藝術和書籍藏品,同時還能招待客人。建筑主體是由一面很實用的混凝土隔墻將起居空間和臥室分隔開,墻比天花板要矮,使兩種空間得以分享采光和通風,同時又保持了私密感。該項目利用開關組件的方式來隱藏和顯現空間,廚房可以通過大型滑動門的推拉而開關,拉開兩扇黑板門可以營造一個有活力的公共起居空間,而臥室用窗簾隱藏或顯露衣柜,步入式衣柜徹底改變了臥室空間的特性而不用犧牲兩者的任何空間。建筑室內總體采用“工業的粗糙感”和點對點的策略來維護改造空間的質量,刮過的梁和柱子露出混凝土結構,裸露的管道和機器設備給人以緊迫感和可能對空間的臨時占有。空間的組織與設計像是人行動的先導,有意識的利用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習慣,根據人的需求進行空間的設計分隔來做設計,從本源出發解決每個細小的問題達成最終最接近完美的成果。住宅空間給人們提供了生活活動的地方,可是建筑也依托人而存在,空間分隔與居住者生活習慣相輔相成,沒有人的空間和沒有環境空間的人一樣是沒有意義的,保持簡單、基本的需求對健康有益。
王宇甜(199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藝術碩士,單位:武漢紡織大學環境藝術專業,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TU984
A
1672-5832(2016)06-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