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舒賢
(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0)
新時期孝道的繼承與發展問題
羅舒賢
(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0)
孝道作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部分,本身包含著很多內容,主要體現的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中的家庭關系,子女與父母的關系規范與原則。傳統孝道有精華所在,有規范家庭成員的積極方面。然而新時期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不再是傳統的上令下效,它更自由平等,因此作為規范家庭關系的孝道也要與時俱進,需要更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
新時期;孝道;繼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于要有對父母的愛;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業。
一方面,傳統孝道對社會的發展有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
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
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于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于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一方面, 傳統孝道也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主要體現在:
愚民性。中國歷史上的孝道文化強調“三綱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為了實行愚民政策。歷代統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蓋下,實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為其封建統治服務。
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滲透著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利不平等的關系表現為上對下、尊對卑的單向性服從,無論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還是社會生活,充斥著扼殺平等的價值觀念。
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質上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體系,并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意識形態。在封建階級處于上升趨勢過程中,相對于奴隸制來說,具有進步性。但是,在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封建階級處于沒落趨勢時,儒家思想幾乎成為封建階級的最后避難所。
保守性。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從政治上來說,在封建社會后期演變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扼殺創新力量,強調對圣賢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義,不思進取,給中華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難以肅清其保守性的影響。
對傳統的孝道,我們要用敏銳的眼光來剖析其利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新孝道的建立與發展,要在繼承傳統孝道的基礎上,適應當今中國社會的經濟形勢,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實現又傳統孝道向新時期劃時代的新孝道的轉化。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踐行新孝道:
第一,應批判地繼承傳統孝道觀。新的孝道觀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它首先來自于傳統孝道觀的歷史繼承。當今,我們應當拋棄那種不論對錯“無違于父母”的愚孝。
第二,營造家庭內部良好的倫理道德氛圍。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能和睦美滿,整個社會就會安定祥和。一個家庭的和好美滿,必須要建立在充滿親情的基礎之上的。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圍對當代人新孝道觀的確立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要處理好四個原則性的關系。這是構建現代“新孝道”的指導思想。其一,“新孝道”應體現義務性。孝敬和贍養父母及老人子女有義務。但養不能是建立在父尊子卑、父主子從的人格不平等關系上的,而應是產生于父慈子孝的平等雙向基礎上的。子女孝敬父母老人不應是因為律條的規定和社會輿論的壓力,而應是出自對父母老人的親情和感恩的自覺行動;子女除了在物質生活上滿足老人的需求外,更要注重“精神贍養”。從另一個角度上說,贍養老人僅僅依靠其子女也是不夠的,社會也應承擔其責任,“老有所養”應該有社會保障。其二,“新孝道”應注重感情性。傳統的舊孝道只是愛與敬并重,但是在以父權為基礎的權威主義下,父母的管束甚為嚴苛,子女對父母雙親往往是敬畏多于親愛。但自進人現代社會以后,權威主義逐漸勢微,父母管束日漸寬松,子女對上親的畏懼漸少,親愛的感情自覺滋生。其三,“新孝道”更應強調自律性。在傳統的中國農業社會,孝道的他律性是很強的。現代社會中,個人獨立自主的傾向很強,他律的孝道雖為子女接受,也難以產生預期的效果。比較明智的辦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這種教育過程中,父母應該放棄以權威的方式訓練子女盲目的服從和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導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他人的重要性。其四,“新孝道”還應提倡互益性。這是人格平等的具體兌現。傳統孝道本身有明顯的“重孝輕慈”傾向,從人際互動的觀點看,這種單方面的觀點和做法在傳統社會中有必要,但在現代社會中卻難繼續有效。也就是說,父子良好關系必須是雙向的互動,父母與子女之間在互相關愛、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理解的關系中互相受益,相得益彰。
[1] 張明義 ,討傳統孝道的繼承與發展[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年02期
[2] 盧智增, 論傳統孝道及其現代意義[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3] 朱大鋒, 新孝道:現代家庭養老的倫理和道義支撐[J];桂海論叢;2009年03期
羅舒賢(1991.01-),女,漢,山西運城,山西財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
G621
A
1672-5832(2016)06-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