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文
(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國歷史上三次翻譯高潮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崔曉文
(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蔚為大觀,翻譯活動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翻譯高潮分別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產生,并對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文化;翻譯高潮;影響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一直綿延到今天,翻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歷史上共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一、東漢至唐宋時期的佛經典籍翻譯高潮;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高潮;三、鴉片戰爭至“五四”時期的西學翻譯高潮。每一次翻譯高潮所產生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不同,帶有各自不同的時代特征,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對當時乃至以后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著中國文化不斷向前發展。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翻譯高潮是指佛經典籍翻譯高潮,也是中國文化與異域文化首次大規模的碰撞與融合。它始于漢,盛于隋唐,結束于宋,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印度佛教通過佛僧譯經使佛學文化深入到中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滲透到各個方面,例如語言、文學等。佛經翻譯對漢語語言的演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擴充了漢語詞匯,豐富了人們的表達方式。因為在佛經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原有的漢語詞匯無法滿足翻譯需求,于是新的漢語詞匯通過音譯、意譯、半音譯半意譯等方法被創造出來。例如,“菩薩、菩提”,是佛教用語通過音譯的手法轉換成漢語的。“過去、現在、未來”是佛經用語意譯而來。此外,像“曇花、念佛”等詞語是由兩部分組成,一半是音譯,一半是意譯。
其次,佛經翻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文學的發展。佛經翻譯給中國文學帶來了無數的新題材、新意境,賦予中國文學以想象力。并且解放了中國人的思維,使許多文人敢于展開自己的想象力,大膽的幻想故事情節。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首先,《西游記》這部作品是以唐玄奘去西天取經為原型,并且其中的許多故事情節及重要主張也與佛教密切相關。佛教向來主張普渡眾生,孫悟空用自己的金箍棒和七十二變的本領降妖除魔,歷盡千辛萬苦解救那些受苦受難百姓的行為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其次,《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展開了想像的翅膀,在故事情節描寫上天馬行空,向人們描寫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妖魔鬼怪,騰云駕霧,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等等,都充滿了奇幻特色和浪漫主義色彩,使得讀者在驚嘆之余不得不贊嘆作者的的藝術想象力。
通過大量的文獻檢索可以發現,中國有許多學者都對佛經翻譯影響漢語語言和文學這一主題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例如,“通過佛經翻譯,大量佛教詞匯和與佛教相關的表達法逐漸成為漢語的一部分,如‘許愿,施舍,清規戒律,僧多粥少’等。同時,佛經翻譯在傳譯經文內涵的同時也將印度的“幻想文學”輸入到中國,開拓、豐富了中國古典作家的想象力,促進了浪漫文學的產生。”(張繼文,2009:67)。
佛教典籍翻譯不僅對漢語語言和文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而且佛經典籍中的許多理念對當今社會的道德標準也有一定的影響,許多佛經中的理念一直被沿用到當今社會成為人們都尊崇的道德倫理。例如佛教中講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意思是說所有的人都與如來具有同等的智慧和和道德。這一理念與今天社會上的平等原則有一定的相通之處,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倡導的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另外,佛教中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理念與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有異曲同工之妙等。這些都表明了佛經翻譯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甚至中國文化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佛經典籍的光芒。
佛經典籍翻譯給中國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僅豐富了漢語詞匯、增強了人們的表達能力,賦予中國文學以豐富的想象力和無數新的題材,給廣大中國民眾帶來了視覺和心靈上的盛宴還對后世倫理道德體系的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翻譯高潮指的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在這一時期,大量的西方耶穌會教士來中國傳教,他們在傳播基督教教義的同時也傳入了大量的科學技術。當時,來中國的傳教士人數眾多,著名的有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他們穿戴中國的服飾、遵從中國的禮節,在與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的交流中獲得了一些士大夫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與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合作,將西方的宗教和自然科學典籍翻譯成中文并將中國一些優秀的作品介紹到國外,在當時形成了“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雙向的文化交流之風。
這時的西學科技翻譯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其中涉及到的天文、數學、地理等對中國相關知識體系的發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天文、農田水利系統給中國航海事業和農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根據相關研究學者的論述“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前6卷成功的創造了一些漢語幾何學詞匯,幾何學開始在中國傳行;明末由湯若望與焦勖輯譯的《火攻契要》一書中介紹了黑火藥的配方方法;”(沈小紅,沈小燕,2009:54)另外,“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將西方宗教和科技著作翻譯成中文,其中涉及宗教和科技的譯著居多。內容涉及宗教、天文學、數學、物理、軍事技術、醫學、生物學和文學多個領域”(王佳娣,2014:36)
這些學者的論述比較貼切,但是不太全面,需要稍加補充。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確實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西方傳教士研究學術的精神和翻譯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翻譯方法和策略為今后中國學術風氣的進步和翻譯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西方傳教士在學習中國傳統儒家經典時,敢于質疑權威的客觀學習精神值得后人學習。在學術上,通過人們的不斷研究和實驗難免會發現前人的一些錯誤,這時就需要做出相應的指正,只有這樣學術界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成就。此外,當時在翻譯西方自然科學著作時,譯者為了使譯作更容易被中國讀者理解,通常會用漢語中已有的詞匯來表達西方的新鮮事物并且在翻譯中沒有字對字、句對句的翻譯而是譯出原文的中心思想。這種翻譯思想已經出具今天常用翻譯方法的雛形,即歸化和意譯的翻譯策略。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中引入的西方自然科學著作指導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西方傳教士嚴謹的學術精神為中國學術的發展做出了良好的典范、而且在當時用到的優秀翻譯策略也為中國今后翻譯策略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歷史上第三次翻譯高潮是指鴉片戰爭后至“五四”時期的西學翻譯,即清末民初的西學翻譯。18世紀以來在歐洲興起的工業革命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為掠奪廉價的原料、勞動力和開辟廣闊的商品市場,西方國家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當時的清政府自詡為天朝上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幾乎與西方的新思想、新觀念隔絕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要求睜開眼睛看世界,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探索救國救民之道,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魏源、嚴復、梁啟超等。這些有識之士開始翻譯西方的著作并且各種翻譯機構也大量涌現,翻譯的主題由以自然科學著作為中心轉移為社科文獻乃至社科經典。這些翻譯著作給當時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帶來了一次全新的洗禮。
對于近代中國的翻譯活動,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已數不勝數。以研究嚴復翻譯著作的主題為例,“嚴復翻譯《天演論》不僅是介紹西方的翻譯學說,也不僅是呼吁人們救亡圖存,而是想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念呼吁清政府要有危機意識,長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理念,不斷向西方學習,擯棄天朝上國的思想。”(蔣小燕,羅曉洪,2006:158-159)
對于清末民初西學翻譯影響中國文化而言,該學者的闡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嚴復《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念的適用性不僅僅局限于清末民初的社會大背景,它對當今在激烈競爭社會上生存的人們和世界上的國家也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物競”指的是生存競爭,“天擇”是指自然選擇。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經濟科技發展迅速,人們要想在社會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必須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以取得不敗之地。國家也是如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所以國家要富強就必須大力發展科技,以科技為經濟發展的龍頭;大力發展教育,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在競爭的激流中勇往直前。
鴉片戰爭至“五四”時期的西學翻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開啟了民智,起到了挽救國家、挽救民族的作用。同時,其中一些翻譯經典中的理論對當今世界上國家、民族和個人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值得被人們借鑒和學習。
總之,中國歷史上東漢至唐宋時期的佛經翻譯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高潮和清末民初西學翻譯高潮對中國文化有巨大的影響,而且有些理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 張繼文.翻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9,(1):67.
[2] 王春燕.佛經翻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67.
[3] 沈小紅,沈小燕.中古佛經翻譯與明末清初科技翻譯比較研究[J].大學英語,2009,(1):54.
[4] 王佳娣.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翻譯活動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4,(3):36.
[5] 蔣小燕,羅曉洪.論嚴復《天演論》的文化觀[J].求索, 2006,(5):158-159.
The Influence of Three Translation Climaxes on Chinese Culture in Chinese History
Chinese culture is of great standing and presents a splendid sight.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Three translation climaxes in Chinese history have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have a deep influence 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gress.
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 climaxes, influence
崔曉文(1991-),女,漢族,河北省衡水市人,研究生在讀,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H059
A
1672-5832(2016)06-01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