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虹
(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 成都 610000)
休謨駁理性作為道德基礎中的理論困境
高彥虹
(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 成都 610000)
休謨是近代情感主義倫理學家,他的倫理學構建起始于對理性作為道德基礎的反駁,隨后把與理性相對立的情感作為道德的基礎。他提出的理論難題至今都沒有人真正解決,但是他的整個論證過程中也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命題與命題之間的關聯性差,“是”與“應當”的關系。
理性;“是”與“應當”
休謨的情感主義道德哲學首先是駁理性主義的把理性看作是道德判斷的基礎,其次論證情感作為道德判斷的基礎。實際上無論是在駁還是在立,都可以發現其在論證上的缺陷。
休謨涉及所有問題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在倫理事實中理性和情感各自道德的作用。休謨有兩個命題來介紹理性在道德中的地位,第一命題是,“即使有時需要理性對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事實做些說明,理性從來不足以說明這些事實,此外,除了解釋這些事實,還必須假定一種情感。第二個命題是,理性僅僅與事實有關。”①
休謨駁斥理性作為道德基礎論證為:第二個命題意義為雖然人們通過理性可以認識到某種事物的性質,也就是好與壞,也能夠認識到關系的正確性和適宜性,但是很有可能根本不會被這些正確的關系和性質所驅動,或者即使在認識到后感覺到贊同和反對的情感,這也不足以驅動他們去做這些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或反對不正確的事情。因此,休謨認為理性不足以成為道德的動力。
休謨第一個命題并沒有否定和反駁理性在認識倫理性質中的重要性,也沒有反駁理性直覺到倫理性質和其他性質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說理性除了在道德中的認知的作用外,還存在著其他的跟倫理之間的其他的特性。理性在認識倫理性質中的作用體現為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時,我們就會有某種感覺,如一個東西是紅色的,將會產生紅色的感覺。理性直覺到倫理性質和其他性質之間的聯系。因為這個東西具有某種特征,因為這個特征我們大部分人在看到這個東西時就會產生紅色的感覺。認知作用表象為一種直接的現象感覺,理性直覺到性質之間的關系起因于某種事物特征。這種特征表明事物之間的這種特殊的關系不能通過感覺來展示,只有這種大量的關系通過感覺引起理智的注意時,理智才知覺到這種關系。理智雖然需要情感作為中介環節才能認識到事物性質的關系,但認識事物性質關系的能力是理智,而不是情感。因此,在倫理學中理性還是情感更為重要,休謨并沒有解釋清楚。
即使第二個命題擊中了理性不能做到道德的動力,但第二個命題與第一個命題聯系甚少,不能起到對第一個命題支持作用。休謨對道德判斷基礎是基于第一個命題的。
因為關于理性內涵的認識不一致,在針對克拉克觀點論證上,休謨和克拉克由于用著不同的基本觀點,兩個人各自說各自觀點,休謨所說的因果聯系和克拉克的理性所知的事物的適當性不同,如休謨認為“一個單純的人性事實,他對道德性的整個考慮全都支持的一個事實是:不存在這樣一個一般的因果影響力,因此也就肯定地根本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系。但是似乎清楚的一點是,克拉克正在談論的不是因果影響力,或者硬說有一個必然的因果法則。他認為,事物的適當性(在早些時候解釋的意義上)為理論理性所知”②在這里休謨把理性局限為因果關系。
還有一個最為直接的針對的是休謨提出的“是”與“應該”的問題,即“事實”和“價值”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麥金太爾認為休謨的道德基礎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沒有認識到作為物理科學研究對象的客觀世界的任何本質特征和目的的特性。“這些思想家都拋棄了人性問題上的目的論觀點,拒絕任何認為人具有限定其真實目的的本質的觀點。理解了這點也就理解了他們力求為道德尋找基礎的努力為何必然失敗。”③這就是休謨對理性認識上的缺陷。
休謨的道德觀點試圖在正面論證中把道德置于人性的基礎上,但在反面卻走向了一種主張:一種有效的道德的或評價性的結論不能從純粹的事實性中得出來。這也就是休謨的從“是”推不出“應當”的結論。但是麥金太爾認為這是因為取消了功能性的概念的結果,一個表述“是”前提能夠在一定情況下表明“應該”的結論。之所以“是”推不出“應當”那只適用于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所謂功能性的概念,麥金太爾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塊表走得不準且不穩定’和‘這塊表重得不好攜帶’這類事實前題中,可以正確地得出‘這是一塊壞表’的評價性結論。從‘他種這種作物每英畝的平均產量比當地任何其他農夫的產量都高’,‘他所采用的回復和提高土地地肥力的方法是迄今所知的最佳方法’和‘他飼養的奶牛群在農業展覽會上贏得了頭等獎’這類事實性前提中可以正確地得出‘他是個好農夫’的評價性結論”④這里“表”和“農夫”就是具有功能性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表”和“農夫”這些詞添加限制性的詞語來得出道德判斷,而比“表”“農夫”不可能獨立于他是不是好的標準,而這兩種標準都是事實性的。那么休謨之所以得出從“是”推不出“應當”是因為他處于一種極其缺乏道德詞匯的文化中。這種文化是一種缺乏目的論的概念,因為只有持有目的論,才能從事實中推出價值。
麥金太爾雖然指出了休謨難題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指出了解決的方案,但是仍存在不足和困惑。一個是功能性的概念不可能解決一切問題,第二是無法尋找一個目的論的新的形而上學基礎。
注解:
① [英]C.D.布勞德著:《五種倫理學理論》,田勇勝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頁
② [美]約翰·羅爾斯:《道德哲學史講義》,張國清譯,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11頁
③ [美]A.麥金太爾:《德性之后》,龔群 戴揚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頁
④ [美]A.麥金太爾:《德性之后》,龔群 戴揚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頁
[1] [英]C.D.布勞德著:《五種倫理學理論》,田勇勝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9。
[2] [美]約翰·羅爾斯:《道德哲學史講義》,張國清譯,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11頁。
[3] [美]A.麥金太爾:《德性之后》,龔群 戴揚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頁。
[4] [美]A.麥金太爾:《德性之后》,龔群 戴揚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頁。
高彥虹(1978.08-),女,山西陽泉人,外國哲學專業,西方哲學史方向,講師。
C01
A
1672-5832(2016)06-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