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皓月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影響學齡前兒童選擇性信任的因素:信息提供者
胡皓月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研究發現,2到3歲的兒童往往會相信成人的說法,表現為輕信偏差。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會根據一些線索克服對成人的輕信,表現出選擇性信任。選擇性信任是指人們在面對不同的信息傳遞者時,能夠根據信息的正誤區分出他們的可信賴度,從而有選擇的相信某些提供者。其中,影響兒童選擇性信任的因素主要有認識性線索和社會性線索。雖然國內外對此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仍有一定的問題有待未來的研究進一步探討。
具身認知;學齡前兒童;選擇性信任;信息提供者
學齡前兒童是指3歲到6或7歲這一時期,也叫幼兒期。幼兒心理是在前一時期發展的基礎上,在新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在這一階段,由于學齡前兒童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和生活范圍的擴大,兒童的獨立性增強,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初步產生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愿望。
我國學者張蘭萍等人,在一項關于幼兒基于信息判斷的選擇性信任發展研究中,將幼兒選擇性信任定義為:“選擇性信任指人們在面對不同信息傳達者時,能依據信息的正誤區分出他們的可信賴度,從而有選擇地相信某些傳達者。”他們在研究中,采用物品命名任務的模式,首次將研究對象的范圍擴展到更小的2歲幼兒,并對60名2—4歲幼兒的選擇性信任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幼兒的選擇性信任是從3歲產生并發展起來,這同Harris等人以美國幼兒為被試的研究結果一致;選擇性信任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基于信息判斷的選擇性信任可以遷移到人際信任的其他方面。
曹夢露等人從信任背景情境角度出發,沿用物品命名任務,探討幼兒選擇性信任的影響因素。當幼兒已經形成對信息提供者的信任傾向時,旁觀者提供有關信息提供者準確性的線索,幼兒的選擇性信任是否受到影響,以及旁觀者的這種影響是否對不同年齡的幼兒的影響是否不同。他們從四川省某幼兒園隨機抽取83名4-6歲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實驗地點為幼兒園的一個安靜的會議室,一張桌子和三張椅子。
實驗前,主試隨機抽取不同年齡組的幼兒,單獨帶領到會議室進行實驗。主試帶領被試進入房間,并向被試介紹實驗:“今天和老師一起玩個游戲好嗎?看見桌上的兩個娃娃了嗎?”主試指向桌上兩個玩偶,“一個穿紅色衣服,我們叫她紅娃娃,一個穿藍色衣服,我們叫他藍娃娃。”“一會兒老師會在桌子上放一個東西,紅娃娃和藍娃娃會告訴我們這是什么,你判斷下哪個娃娃說對了,好嗎?”接下來的實驗分為三個部分,即呈現部分、測試部分、旁觀者部分,每個部分分別向被試展示4個物品。實驗采用2×2×3多因素混合實驗設計,研究結果顯示,信息提供者準確性對幼兒選擇性信任的影響顯著,即幼兒信任高準確性的信息提供者。
過去的研究顯示,學齡前兒童至少依據兩種不同策略去選擇不同信息提供者的沖突信息。一種策略是,幼兒在選擇信息提供者時,會將他們過往陳詞的準確性考慮在內。另一種策略是,幼兒依據信息提供者的個人特征做出選擇性信任。例如,兒童對信息提供者的熟悉程度,信息提供者的口音以及面部特征。幼兒自4歲起都偏好尋求并接受相對熟悉的信息提供者,但是他們也會根據其最近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對這一信任程度做出調整。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從3歲開始幼兒就可以基于面孔進行信任判斷,即基本能夠與成人一樣對陌生面孔作出是否值得信任的判斷,這種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強,并且這種信任判斷策略更加趨于保守。
所以,學齡前兒童更傾向于與自己有相同特質的信息提供者,但并非是完全肯定的。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生存在集體當中,通過觀察他人的反應來獲得社會性線索,得到更好的生存。Fusaro和Harris發現,早在2歲時兒童能夠依靠情境中他人的非言語線索來鑒定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他們偏好得到其他旁觀者贊同的信息提供者。如果信息提供者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也會贏得學齡前兒童更多的信任。
信息提供者的道德秉性對學齡前兒童的選擇性信任有著重要的影響。研究者對道德效價的操控一般通過兩種方式實現:其一,實驗者直接使用帶有效價的特質詞或者故事情節描述信息提供者,如把一方描述為誠實的孩子,另一方描述為不誠實的孩子,主要涉及對信息者道德秉性的評價;另一操控手段涉及道德意圖。例如,在進行實驗的時候信息提供者會提供正確來幫助學齡前兒童,或者是故意提供錯誤的信息來干擾學齡前兒童。研究者發現,3歲時,兒童開始以信息提供者的道德秉性來調整他們的認識性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選擇相信那些來自可靠個體所提供的信息。但謊言是普遍存在的,盡管作為成年人我們有時也很難甄別他人言辭的真偽。而個體之前是否有過欺騙行為是判斷他之后是否會再次說謊的重要線索。但幼兒也會利用這種線索嗎?研究發現,幼兒對信息提供者的信任判斷,可能涉及推論信息提供者的意圖等心理狀態。最后研究還表明,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能夠做出正確的知識歸因,而不是僅僅因為信息提供者的道德秉性。
通過研究學齡前兒童的認識性信任,我們發現,3到6歲兒童已經具有選擇性認識的能力,并且對信息提供者有一定的個人判斷。他們處于智力和生理上高速發展的時代,在信息提供者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通過不同的策略和復雜的認知活動來解決問題。鑒于學齡前兒童已經產生了選擇信任,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幼兒生活中較多接觸的父母和老師,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并與之建立和諧的關系。
[1] 林崇德.人際關系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張耀華.認識性信任:學齡前兒童選擇性學習[J]心理科學進展,2014,Vol.22,No.1,86-96.
[3] Maria F,Paul LH. Children assess informant reliability using bystanders’non -verbal cues. Development Science,2008, 11(5): 771-777.
胡皓月(1991-),女,漢族,吉林省洮南市人,心理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研究方向:人格心理研究。
TP2
A
1672-5832(2016)06-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