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洋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翻譯主體性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運用
——以譯文《京劇》為例
楊一洋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翻譯跨文化交際學對于中外關系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眾多學者長期以來對此做出大量研究。近年來,隨著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不斷深入,譯者主體性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譯學研究熱點之一。20世紀70至90年代的“文化轉向”和“語用學轉向”大大地擴展了翻譯研究領域,西方世界逐漸開始重視翻譯主體性,重視翻譯過程中,譯者發揮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了譯者橋梁的作用。本文將從翻譯主體性的角度出發,結合斯坦納的翻譯四過程及作者所譯例文進行剖析,對跨文化交際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論述。
跨文化交際;翻譯主體性;斯坦納闡釋學
傳統翻譯觀念中,人們研究重點一般是語言層面與翻譯性質方面,比如嚴復的“信,達,雅”,直譯和意譯等。此間,翻譯一直處于被忽視與被壓制的狀態,被人們長久的認為是“仆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使得譯者在翻譯研究中的地位被重新發現并確立起來,譯者也從幕后發展成主體地位各種翻譯流派重新確立了譯者的地位和身份,當代翻譯理論如功能學派,闡釋學等都開始質疑原文的唯一權威性,并將譯者推向更主導的地位。勞倫斯·韋努蒂提出在翻譯中要求譯者隱身是錯誤的。譯者為翻譯的主體,翻譯的主體自然就是指譯者的主體性。主體性是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本質力量的外化,能動地改造客體,影響客體,控制客體,使客體為主體服務的特性。換句話說就是主觀能動性,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
翻譯主體性包含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為主要的即譯者的翻譯能力或翻譯素質。翻譯素質與語言能力有直接關系,除此之外,還包括翻譯經驗,精神因素等方面。具體的翻譯過程是翻譯活動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翻譯主體性表現的最為顯著的層面。譯者對文章進行解讀之后,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
喬治·斯坦納的翻譯闡釋學曾提出翻譯的四個步驟: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信賴就是譯者認為原文有可翻的價值,可供人類交流;侵入即譯者深入到原文內部當中,對原文進行深刻理解,提取中心思想、精神韻味。吸收的含義是譯者會加入個人理解因素,這對于譯入語讀者來說是一種嶄新的活力,應力求最大限度再現原作信息。補償即處理好翻譯過程中的信息失衡現象。以下將通過對例文《京劇》的翻譯結合這四個方面對翻譯主體性進行研究。
當今世界,文化、經濟、科技等領域交往越來越密切,中國的文化向外傳播的力度也越來越廣。京劇,作為中國國粹,不僅被廣大中國人喜聞樂道,也十分有必要傳播到國際社會。當作者認定原文值得翻譯,其價值便得到提高,譯文可以幫助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文化,加深了解,從而信賴便自然產生。
2.1 侵入
侵入即從語言表面下深入剖析文章內部,譯者理解原文時總帶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翻譯主體性便自然流露出來。舉例說明:
例1: 京劇:東方藝術的璀璨明珠
譯文:Peking Opera: A Glowing Pearl of Oriental Arts
表示璀璨的英文有好多,如bright, dazzling, resplendent等等,此處作者譯為glowing,該單詞有發光發熱的涵義,這一翻譯就夾雜著譯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其中賦予了情感色彩。
例2:根據所表演角色的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演員角色分為四類。
譯文:According to the gender, age and social position of different roles which they play, actors and actres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此處使用gender一詞遠遠好于sex一詞,同樣position一詞比status感覺更合適。中國是一個內涵,含蓄的國家,講究雅致的美,譯者對于中國文化有深厚的民族自豪感,翻譯用詞時自然會考慮比較精美一點的詞匯,這其實也是一種侵入,美好的侵入,無論有意或無意。
例3:作為中國的文化瑰寶,京劇必將獲得全中國和全世界人民越來越多的欣賞和喜愛。
譯文:Being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 Peking Opera is sure to win more and more aud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此處譯者并未將欣賞與喜愛逐詞對照進行翻譯,認為一詞即可表達出原文內涵,參考譯文中也僅使用了gain appreciation。翻譯中總是出現詞語并列出現,而翻整體與翻部分的問題正是譯者所需研究的問題之一。在這里,也是一種對原文的侵入行為的表現。
吸收最好的結果是吸收原文意思,并賦予其新的活力,創造出讀者身臨其境的意象,同時也完整地表現出原文的信息。原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都應移植歸化到譯文中去,最大限度地再現原文精華。
例1:a.同其他傳統劇目一樣,京劇主要靠唱腔和表演來敘述故事。
b.一名優秀的演員能夠成功地把固定的表演程式與他們所扮演的角色的個性融為一體。
譯文:a. Sam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dramas, Peking Opera show various stories by singing and performing.
b. A successful actor can integrate the fixed performing program with the role’s personality smoothly.
此處表現出意義上的吸收,只要原文出現表演一詞,譯者即使用performing一詞,也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之一。
例2:a.根據所表演角色的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演員角色分為四類。
b.傳統劇目里,樂隊被分為兩大類型。
譯文:a. According to the gender, age and social position of different roles which they play, actors and actres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 In traditional pieces, the orchestra is typical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此處表現出一種形式上的吸收,所有的“分為幾類”都譯為"be divided into … categories"。使用相同譯法也是翻譯主體性的體現之一。
原文經歷了被侵入,被吸收,受到破壞,這時候就需要補償方法來保持譯作與原文達到最大限度的平衡。
常采用直譯或加注等策略。中西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本文翻譯是出于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譯者應努力找到文化交流的平衡點,避免原文信息的大量流失。
例1:京劇演員在舞臺上主要使用四種基本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
譯文:Peking opera actors have chang(singing), nian(dialogue), zuo(acting) and da(martial art) as their basic performing forms on the stage.
若只有直譯不加以解釋,外國人就會完全不知其意。對每一個文化點進行解釋就有效地平衡了譯文與原文,縮小了文化的差異。參考譯文中的解釋更為具體,譯者主體性得以體現。
例2:唱腔與表演由胡琴伴奏。
譯文:Singing and performing are accompanied by Huqin, a musical instrument with two strings.
對翻譯的理解不僅僅是停留在字面層次上,而是經過變形與改造,融入譯者的主觀意象的藝術創造產物。中國文化獨特而博大,翻譯作品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其傳播意義,必要時須進行對應的解釋。
翻譯與跨文化交際一直是專家學者研究的一大領域,而翻譯主體性作為其中的一個部分對于翻譯成功與否也至關重要。譯者是翻譯過程的執行者,成功的翻譯才會使作者與讀者進行充分溝通,不同的文化才能更好的交流,融合。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譯者在文化傳播中起著關鍵作用。譯者對于原文的理解,采用的翻譯策略,持有的翻譯標準以及翻譯過程中體現的個人風格,都是譯者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斯坦納的闡釋學觀點在前人基礎上加深對翻譯主體性的理解,提出四步驟理論,對翻譯研究有重要借鑒意義。有好的翻譯才會有作者與讀者的溝通,才會有成功的文化交流。對翻譯的主體性進行研究,彰顯出譯者的文化貢獻,提高其文化地位,有助于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促進文化更好地傳播。
[1] 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
[2] Douglas Robison. The Translator’s Tur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 許均.《翻譯的主體間性與視界融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 袁莉.《文學翻譯主體的詮釋學研究構想》。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報,2003。
[5] 穆雷,《2010年中國翻譯研究綜述》。上海翻譯,2011。
楊一洋(1990-),女,學生,研究生在讀,成都理工大學,翻譯碩士。
H31
A
1672-5832(2016)06-0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