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泓洋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92)
高中生閱讀療法適用材料探究
劉泓洋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92)
本文通過對過去閱讀療法在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應用的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閱讀療法在高中生學習焦慮問題上的應用,并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中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幫助高中生選擇合適的讀物,以緩解他們的學習焦慮與成長壓力。
閱讀療法;高中生;心理健康
閱讀療法(bibliotherapy)一詞由希臘語中的“圖書”及“治療”兩個詞語組成。閱讀療法是一種藉由閱讀圖書或接觸其他信息材料,幫助讀者紓解負面情緒困擾,進而達到身心平衡之狀態。
在中國古代,三國時期曹操讀陳琳檄文而治愈頭疼。明代戲曲作家和養生學家高濂在專著《遵生八箋》中明確指出:讀書得法,能收到祛疾養生的奇效。但正式的有關閱讀療法的研究卻出現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西方。
19世紀,閱讀療法在歐美受到推廣,其中最具研究成果的國家有英格蘭、蘇格蘭、法國、德國等。醫院的圖書館里都有一定數量的有利病人康復的藏書。
盡管閱讀療法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歐美,但為了做出適合中國人的閱讀療法,也要借鑒國人過去的研究。學生是祖國的花朵,為了讓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其心理健康對學業成績及品德發展也有著極大的影響。
高中生群體與大學生群體處于不同的年齡段,其心理狀態也是天差地別,尤其是在我國,面對高考的壓力,高中生們處于苦攻高考的痛苦之中,但一旦他們考上了大學,他們馬上從壓力中解脫出來,又長期處于一種無目標狀態,再加上年齡的發展,他們的所思所想大有不同。
盡管有著這樣的差別,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可以從對大學生的研究中得到借鑒,原因有(1)參考其研究方法,并根據高中生心理特點來進行修改;(2)大學生與高中生同樣有著學習上的問題。正因為有這些原因,所以才要參考對大學生的研究。
覃珍(2012)調查了大學生中存在的“宅”現象,探討了高校圖書館通過閱讀療法幫助大學生“御宅”族樹立正確的網絡管和人際觀的服務策略。這項研究對研究高中生也有一定的價值,因為高中生也會出現人際關系不良以及網絡成癮等現象。為此,高中的班主任應為自己班級的學生從繁忙的學習中抽出一點時間來進行推薦書目閱讀。
傅若宇(2010)通過對閱讀療法進行介紹以及對當前中國大學生現狀進行分析,闡述了在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的作用及意義。并提出做好閱讀治療的一些建議。為此,高中的圖書館也可以開展一些簡短的閱讀療法項目,幫助高中生緩解學習焦慮。
3.1 閱讀材料的選擇
對于閱讀材料,必須要適合研究對象群體閱讀并且內容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發展才能使用。研究對象是高中生,最好從高中生所處的年齡段入手。
從埃里克森心理發展理論的角度來說,大部分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年齡段,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出自己的同一感,避免同一感混亂,代表忠誠的實現。在青春期,他們為了探索自己是誰,自己將往何方,他們開始抗拒父母的教導,自我意識膨脹,而且情緒出現兩極化,并且有假想觀眾的心理,而且情竇初開,在意異性對自己的眼光。
根據以上這些心理狀態,我將有幾本合適的閱讀材料來改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3.1.1 《三國演義》——羅貫中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但如果是反著過來看的話,那就再適合不過了,通過閱讀《三國演義》,高中生們能從中學到很多,他們能學到曹操的冷靜從容,足智多謀;學到劉備的以德服人,也學到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高中生情緒上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沖動,通過這部經典文學作品,可讓高中生們學會冷靜從容地處事。
3.1.2《小王子》——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著。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高中生們能從中學到堅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去發現自己。
3.1.3 《親密關系》——克里斯多福·孟著。此書告訴高中生們如何穿透自我障礙,用愛釀造幸福秘方——沒有人能年復一年地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系之中,但他們能在親密關系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其他還有《哈利波特》《追風箏的人》《呼嘯山莊》《基督山伯爵》《蘇菲的世界》等。
3.2 注意事項
與大學生不同,高中生在當今教育中還背著著沉重的包袱,他們比大學生面臨更多的學習任務與學習焦慮,所以他們的主要時間還是要花在學習上,對其開展的閱讀療法應該從時間成本以及療效兩方面進行考慮,確保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況下開展閱讀療法。
[1] 覃珍. 大學生“宅文化”與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的實施.[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年11月第21卷第11期.60-63.
[2] 傅若宇.淺談閱讀療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vol26.3-4.
[3] 王波.閱讀療法[M].海軍出版社.2014.2.
G252
A
1672-5832(2016)06-0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