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淺析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李 倩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協調發展’的工作方針就是要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和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傾斜,逐步縮小東西部、城鄉和區域間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發展為重點,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協調發展”。以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發展為重點,這就涉及到了農村中的一大社會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也就成為了人們的關注點。中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關教育人員對中小學生的心理適應、發展進行輔導和教育,以維護心理健康,增強心理素質,促進心理發展,開發心理潛能。正確的認識這一教育的實質含義也有助于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解決。
心理健康教育;農村留守兒童;邊緣化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社會意識的多元化,信息渠道越來越豐富。人際關系變幻莫測,競爭激烈,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內心帶來了極大地震動。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培養中小學學生的心理,乃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并且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作為社會上的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更是我們所不容忽視的。
有學者進行了調查,調查方法為:以班級為單位,對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朵什鄉中心小學5—8年紀的學生進行分層隨機抽樣,要求嚴格要求按照指導語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填寫問卷,當場回收問卷,以確保研究內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該調查采用《中小學心理健康量表》這一研究工具,《中小學心理健康量表》(MHT),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周步成對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頓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包含了中國長模。該量表由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性強、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8個內容量表構成,測題量適中,覆蓋面廣,篩選率高,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該調查的目的在于研究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邊緣化狀況。這里的邊緣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即個別患有較明顯和嚴重的各類心理障礙的學生,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學校恐懼癥”等,這類學生處在心理危機的邊緣,從這一調查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要重點關注低年級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2.1 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的農民涌進城市打工,目前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達到2..3億,龐大的進城務工人員造成約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的出現。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開,基本上屬于隔代撫養致使他們的精力有限,或者處于對孩子的溺愛,對孩子的管教不嚴,同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大多數是不識字的、并且有可能世代都沒有走出大山,導致他們的視野也是有限的,這樣對于孩子的學習來說也不是一個有利條件。
2.2 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自我心理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大多生活在大山深處,遠離繁華的大都市,接受信息、知識的途徑有限,由于視線受到了限制再加上缺乏老師和大人的正確引導,思想上相對保守,將學習成績的比重看的比較大學校的課業負擔比較重,經常考試,部分留守兒童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自信,從而導致高學習焦慮的產生。
2.3 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因素
同時也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農村中最基本的教師資源都無法保障,就是由于地處于大山深處,形成了當地的人走不出去,外面的人不想進來的現狀,城市的教育資源對于農村的學校來說就是不可企及的。
3.1 政府應加強當地經濟建設,給農民提供在當地就業的機會
捐款之類的愛心活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只是起到了緩解經濟的作用,正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從根本上改善留守兒童的整體現狀,唯有改變當地經濟狀況。給農民提供當地的就業機會。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
3.2 發揮學校在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中的作用
3.2.1 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首先是學校的物質環境,包括學校的教學設備、教學場所等因素的組合,對學生舒展身心,養成良好習慣,發展學業、培養技能等都有重大影響。
3.2.2 學校的制度環境,完善學校的各項制度體系,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行為,創造一個和諧、民主、和公平的校園氛圍,使學生都能充分的享受其中。
3.2.3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的教學方式為“教師教,學生學”,這里的教與學是互動的,是雙方有交流、有溝通,并且充分發揮能動的基礎上進行的。
3.3 鼓勵社會其他途徑的參與
近年來,我國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和關注越來越大,建立起完善的社會教育模式,加大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有著積極且重要的作用。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目前印發《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兩免一補”和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同時,國家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相關項目。這一通知的有效落實使得一大批學生將會受益。相信通過國家的財政支持,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會實現極大的改善,尤其是由于中小學學生的可塑性,對于中小學生的影響更為明顯。
[1] 黃惠琴,農村中小學構建“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中學教學參考.2014,(24).
[2] 王小英,張明.心理測量與心理診斷[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任寶亮,胡天芳.農村留手兒童心理邊緣化的調查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1).
[4] 郭智慧,楊麗麗,上官青云,段小鵬.西北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J].2014(22).
[5] 仁真古.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探討[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05)
李倩(1990.08-),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東聊城,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
G44
A
1672-5832(2016)06-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