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榮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關于“民族”的釋析
葉 榮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民族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社會現象,而民族這一概念在學界一直存有爭論,本文試從民族的定義、構成要素、民族形成以及發展的影響因素四個方面來闡述民族這一概念,使人們有一個比較完整系統的了解和認識。
民族;定義;構成要素;形成;影響因素
民族,在世界上已經存在了數千年之久。那么,何謂民族?“民族”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族”是指民族共同體而言,一般所說的原始民族、蒙昧民族、野蠻民族、游牧民族、前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民族、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等等,都包括在這一“民族”概念之內。狹義的“民族”是指斯大林所說的民族,僅指資本主義民族和社會主義民族,一般又稱為現代民族。斯大林定義的“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p>
概括來說,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共同體,有它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雖然在各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共同體中,其規模、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有著巨大的差別,但它們都具有最一般的共同特征,即是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方式(即有共同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的具體形式)和共同的民族意識、民族情感的人們共同體。而共同的民族意識、民族情感是最主要的特征,缺此,便不稱其為民族了。
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專門闡述了民族概念,首先,民族是一個共同體,是由人們組成的確定的共同體,是歷史上形成的人們共同體,是有內在聯系的穩定的共同體。而且,這個共同體不是種族的,也不是部落的。其次,定義的核心內容是四項特征:1、共同語言。每個民族都有共同的語言,沒有共同的語言便不能形成為民族,但是說同一種語言的人們不等于是同一個民族,因為有時不同的民族也是用同一種語言。2、共同地域。人們只有長期生活在共同地域,相互交往,才能形成民族。3、共同經濟生活。要形成民族,還要有內部的經濟聯系,那民族內部的各個部分結合成為一個整體。4、共同心理素質。人們精神面貌的特征是民族構成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最主要的特征,通常表現在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缺少了這一特征,則不能稱其為民族。
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定義是在特定的歷史和時代背景下所提出的,難免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義無疑是經過了歷史實踐檢驗的,對馬列主義民族概念理論是一項重要的貢獻和發展。雖然定義中所指的“民族”是資產階級(資本主義)民族,而不是別種民族,但是對于民族定義的運用并不局限于資產階級民族。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發展,不斷完善和豐富這一定義,使其更加適應民族的發展。
民族是一種人們共同體,人是民族存在的前提與民族的主體。因此,要追溯民族的形成就不能不從人類的起源找起。民族也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形式。社會的發展體現在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人們共同體的歷史發展之中。所以,民族的形成必然與人類社會的形成有密切聯系。
最初的人類,即猿人,由于生存斗爭的需要,已過著群居的生活。這樣的原始人群,一般叫做原始群。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4萬年——1萬年前,新人出現后,才正式進入氏族社會,氏族內部的經濟和社會的聯系遠比原始群更為牢固,成為民族共同體第一個發展階段的類型——母系氏族公社。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勞動的進一步分工,畜牧業的出現,氏族活動范圍的增大,氏族間接觸的增多,結為姻親或相互間關系較為友好的氏族便結成了氏族聯盟。到了母系氏族繁榮階段,大約在4、5千年前,氏族聯盟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民族共同體第二個發展階段的類型——部落,亦稱部落公社。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的分工,交換的出現,財富的增加和分化,私有財產和階級的萌芽,掠奪性戰爭的增多,有血親關系的或友好的部落間結成部落聯盟。這時的部落由以血緣關系結成的部落演變為以地緣關系結成的部落,原始社會進入解體階段。部落聯盟進一步發展,便形成民族共同體第三個發展階段類型——部族。隨著更加明確的共同地域,明顯的共同文化、共同習俗以及表現于這些方面的共同心理素質的出現,部族便逐漸發展成為更加穩定的民族共同體——民族。
其實,居住在不同的地區的不同族群,面臨不同的自然資源和發展條件,他們的社會各自如何演進的程序與各時期的發展特點,相差可能會很大。所以,這個“人們共同體”的四個發展階段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機械的照搬照套,在總結一般性規律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各族群的特殊性給予充分的關注。
筆者試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來分析民族發展的影響因素:
首先,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共同地域是民族四大要素之一。由于各民族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也就決定了各民族不同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致不同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以直接的影響,甚至影響到民族性格的形成。由此可看出,地域、自然環境對民族發展的重要性。
其次,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是民族這一人們共同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都要受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的制約。民族的發展變化、各民族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變化和它的全部歷史發展進程,主要都是由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變化所決定的。
再次,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我們不能忽視精神文明對民族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影響。精神文明,包括科學、教育、文化知識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等,對一個民族來說,也包括民族的特性、民族的意識以及風俗習慣等。
最后,人是社會發展和民族發展的主體。對于一個民族的發展來說,人口數量是一個重要因素,它的增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盛衰。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人口素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當然要促進其人口素質的提高,而人口素質的提高又促進其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民族的發展繁榮。
[1] 阿拉坦,孫青等.論民族[M].民族出版社,1989.
[2] 哈經雄,滕星.民族教育學通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葉榮(1991—),女,安徽合肥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學。
H004
A
1672-5832(2016)06-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