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妍
(天津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天津 300000)
從自然辯證法看運動訓練學的發展
杜 妍
(天津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天津 300000)
把握《運動訓練學》的實質是學科定位、理論建設與發展方向的關鍵。研究提出《運動訓練學》的基本屬性是“訓練哲學”,立論依據是“關系實在”,理論精髓是“辨證施訓”,從而構成其實質。
運動訓練學;理論建設;實質;思考
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是科學知識體系的分類,不同的學科就是不同的科學知識體系。構成一門獨立學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1)研究的對象或研究的領域,即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2)理論體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題、規律等所構成的嚴密的邏輯化知識系統。(3)方法論,即學科知識的生產方式。學科發展的目標是知識的發現和創新。學科以知識形態的成果服務于社會,一般稱之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可分為科學型和技術型兩種。
準確把握運動訓練學的基本屬性,在于深刻理解運動訓練學的科學內涵。運動訓練是運動能力生成的基本途徑。運動訓練學是體育學領域自身屬性突出的重要學科,它同其他理論一樣來源于運動訓練,指導運動訓練并受其檢驗。《運動訓練學》主要研究運動訓練的指導思想、實施方案與行為準則,歸根結底是運動訓練人員的訓練觀念①,這是因為哲學是一切事物的基石,運動訓練也不例外,一個有哲學支撐的運動訓練,其方法和結果是一致且有效的。如何組織訓練,取決于哲學觀、個性以及背景。也就是說《運動訓練學》的基本屬性是“運動訓練的哲學”(Philosophy of Sport training or Training philosophy)。訓練哲學的第一步是構建訓練觀念,這是建立一個成功訓練計劃的基石,是教練員執教生涯的導航燈(最終也是運動員的)。這種哲學觀念應當體現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要不惜一切的時間,去構建這種哲學觀念,這也許是我們為運動員提供一個明確方向最重要的事情。在這個哲學觀念中,必須銘記,運動員競技能力發展及其領域是不斷變化的,這給我們帶來機遇和挑戰。要大膽地嘗試訓練中的創新和變革,創造新的機遇。
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體系是“關系”體系,而不是以“實體”為立論依據。也就是從“關系”上把握其深刻內涵及其本質。研究的重心或焦點,包括運動訓練學的重大理論問題都是在揭示“關系”上。但“關系”與“實體”并不排斥,而是相互依存、互為補充。如現行的基于生物學的運動訓練監控及其機能評定,有的以生物學的某些測試代表整體訓練監控及體能監控,在缺訓練學參數和多學科綜合測試及其系統評價的情況下,造成運動訓練“自覺”和“被自覺”地把生物學參考性指標上升為科學化訓練的標志性評價,甚至于在誤導訓練。有的總想找到能特異性地決定并呈現競技能力發展與競技狀態變化的物質成分,這種物質成分在量上的減少或增加,決定著并呈現出競技能力高低與競技狀態好壞的變化。這種思路“要探討競技能力與競技狀態的物質基礎”必須至少滿足 2個條件:(1)這種物質的生理作用應能解釋競技狀態變化的主要表現,包括競技能力、競技表現及其實驗室指標,該物質的代謝變化應與其相對應,甚至于這種物質的變化出現在前;(2)競技能力與競技狀態變化時,這種物質也要有相應的動態變化。但是,以這種還原方法分析,均呈不同程度的“無所不涉,而又無特異性指標”的狀況。目前的研究與攻關服務中可以說幾乎窮盡了相關的測試方法與指標,仍未找到與競技能力、競技狀態變化相應的特異性指標與物質。現實對運動員的競技狀態的把握還多靠教練員、運動員的感覺判斷,或只能是被順其自然。
“辨證施訓”實質上是構建訓練觀念并付諸實施的過程,主要包括確立訓練指導思想、構建目標模型和制定訓練計劃并進入實踐行為,也就是認識訓練和實施訓練的過程。具體到運動訓練實踐層面上,辨是辨析規律,可以從矛盾分析法入手;證是證據收據,主要是訓練中評價、評價中訓練的過程;施是措施方案與組織落實;訓是訓練行為,重在準確有效。“辨證施訓”的指導方針也就是“從施訓中辨證,從辨證中施訓”,也就是“訓練中認識,認識中訓練”,并整體互動、螺旋上升,這其中主觀能動性是關鍵。而“訓練中認識、認識中訓練”的認識深度與把握程度,依賴于實踐者的辯證思維能力、研究方法應用和相關理論、文化知識基礎,以及情感投入。
近些年來,在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方面,我國的一些學者和教練員、科研人員、管理人員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對運動訓練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進行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引進和移植,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必須看到理論、技術和方法需要自主創新,才能實現從體育大國走向體育強國;引進的東西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才能生根、開花、結果,才能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應有作用。
注解:
① 鄧運龍.訓練觀念的哲學內涵、作用環節和基本內容[J].體育科學,2005,25(10):53.
[1] 鄧運龍.訓練觀念的哲學內涵、作用環節和基本內容[J].體育科學,2005,25(10):53.
[2] 羅嘉昌.從物質實體到關系實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314-339.
[3] 列 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6.
[4]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5.
[5] 祝世訥. 陰陽的本質究竟是什么[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6,20(1):2-6.
杜妍,天津體育學院研究生部,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F061
A
1672-5832(2016)06-02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