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露
(鄭州工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蝸居》中的兩個知識女性及其意義
蘆 露
(鄭州工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五四”一代的女性作家群,塑造了一系列知識女性形象,展現了一個時期婦女的覺醒和精神面貌。也開創了文學形象塑造上知識女性的先河,在當今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面對物欲橫流、私欲膨脹的社會現實,許多女性迷失了自我,《蝸居》這一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所反映的當今女性因價值觀的變化而導致命運的悲劇,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本文從自我價值觀、經濟價值觀、婚姻家庭價值觀三個方面談《蝸居》女主角海萍姐妹價值觀的異同。電視劇《蝸居》給予我們廣大女性的最大啟示是:女人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和幸福。
《蝸居》;女性;價值觀;命運
《蝸居》以“房奴”等話題為切人點,講述了“80后”白領們如蝸牛居無定所,拼命賺錢買房的故事。房奴們在高房價下不堪重負的呼聲,都在《蝸居》里展示:“攢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道出了都市無房族的困惑;“如果30年還完貸款,利息都滾出一套房子來了”,道出了房奴心聲。在當今房價猛漲的現狀下,買房已成為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對于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大學生來說,在大城市落腳無論多么努力工作、拼命攢錢,還是買不起房,于是只能通過父母湊、朋友借,加上高額房貸來圓自己的購房夢了。海萍、海藻兩姐妹雙雙畢業于上海的名牌大學,攢夠首付變身房奴是海萍最大的夢想;攢夠首付就談婚論嫁是海藻最大的夢想。由于海萍夫婦租住的10平方米的石庫門房子太小,只能將孩子送回老家由自己的父母照顧,隨之帶來的隔代教育、留守兒童的問題引起我們的深思。為買房夫妻倆省吃儉用,而海萍屢次抱怨丈夫沒本事掙不來錢時,夫妻關系幾欲崩潰。海藻深受姐姐的影響,不愿像姐姐一樣為房所“困”、為錢所“累”,在金錢和物質的漩渦中迷失了自己。
《蝸居》反映了當前“70、80后”的職場人,特別是85后,他們有一個綽號——草莓族。外表光鮮,高學歷,天之驕子,卻不能捏、不能碰、不能做業務,不能被罵,充滿了少勞多得的美好幻想。然而這一人群必須面對的來自工作、婚姻、買房各方面的壓力,以及他們對于物質、情感、道德等社會敏感問題所產生的種種困惑。該劇比較立體地呈現了大都市中的人生百態,是一部當前正在上演著的城市人群的“生活秀”。正如編劇六六所說: “每一個在寫字樓中擁有一平方米間隔,月月還房貸、出門坐公車、中午吃盒飯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寫照以及情感的投影?!币蚨段伨印房梢哉f是折射現實的一面鏡子,在喚起大家共鳴的同時,也引發了廣大電視觀眾對于“鏡中我” 的思考。對于曾經或現在的都市“房奴”一族來說,該劇所展現的為買房而打拼的辛酸、艱辛和奮斗的經歷可謂淋漓盡致?,F代的廣大女性不僅承繼了歷史遺傳的家庭角色,而且又新添了各種重要的社會角色。傳統婦女的角色是單一的家庭角色,即作為女兒、母親、妻子而存在,其承擔的責任及所履行的義務都是屬于家庭的—— 所以“賢妻良母”便成為傳統婦女的楷模。海萍已經不單單要肩負傳統的賢妻良母職責,為了買房,她省吃儉用,每分錢都要精打細算;為了買房,她每天上班擠公交、中午吃盒飯;為了買房,和老公不得不連吃一個星期的白水煮掛面,連方便面對丈夫來說都成了奢侈品;為了買房,她在給分居兩地的女兒打電話時,還要看表計時。畢業于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人呢。還要同男人一樣承擔各種社會責任,更要接受社會所帶給她的“不進則退,不存則亡”的殘酷生存現實。有讀者分析說海萍是“雙性人”,擁有男性的強硬干練,又有女性的柔美。如果確實從“雙性人”這個概念出發,那么在文本中我們似乎更多的看到的是海萍的堅韌與拼搏的男性氣質,因為現實的需要,女性在一種無法抵擋的合力因素中走向“雙性”角色,并越來越多的喪失女性氣質。小說的開頭,海藻的處境比海萍好不了多少,對于現實生活中一部分人正在走“海藻”路的年輕女性來說,看了結局不免膽寒,她們原本只想“為感情結婚”,卻不得不迫于生活壓力而分手,而不勞而獲的幸福終不會長久。大學剛畢業,因為不堪工作的重負,跳了幾次槽,但依然逃離不了被壓榨的處境;與他人合租遠離市區的一套房子;喜歡名牌但是只有在下柜打折的時候才買得起,喜歡哈根達斯,但是因為囊中羞澀舍不得買。比海萍好點的是海藻年輕,只有25歲,按宋思明的話說是一個前途無量的年齡;還有男友小貝給予的愛情甜蜜與關懷,這多少沖淡了海藻對生活壓力的感受。但是愛情在殘酷現實面前畢竟是弱勢的,海藻在經濟與工作中所承受的壓力顯然是簡單浪漫所掩蓋不住的,沒有房子,沒有積蓄,在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海萍需要房款的時候幫不了太多,這樣窘迫的生活過久了,海藻的心理也開始發生變化,她想小貝的生活是有肉就高興,這卻不是她的目標,當小貝吞吞吐吐不愿借給海萍錢時,這在極大程度上刺激了海藻的情感,自己最愛的男人在自己最親的姐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不伸援手,或者說有心無力,這無法不讓海藻失望。變化總是發生于微妙之間,當一窮二白的海藻遇到市長秘書宋思明——這個成熟儒雅、呼風喚雨的男人的追求時,一個女人的所有理性似乎都難以拒絕這樣一個沒有什么事辦不到的男人。第一次給宋思明送請柬的時候,思明給了海藻一部價格不菲的新款手機;當在小貝這里借不到錢時,宋思明毫不猶豫拿出了兩萬;在無意開口說姐姐海萍正在找房子租的時候,宋思明拿出了一把鑰匙;宋思明就像萬能的上帝一樣,輕松地解決了海藻所有的困難。在宋思明物質與精神的理論中,海藻意識到物質就是鴉片,而自已正在漸漸中毒,后來的沉淪是海藻完全被物質打敗的結果,所以海藻無力自拔,背叛傷害了摯愛她的小貝。所以海萍說,宋思明要是一介布衣,不在那個位置上,海藻還能看上他嗎?海藻是被他頭上的光環給迷惑了。在舍棄了小貝純潔的愛情,海藻真的幸福了嗎?當宋思明自身難保不再接海藻的電話時,海藻開始面對自己被拋棄的命···海藻是已經迷失在都市繁華虛榮之中,迷失在不勞而獲的享受之中。
自我價值觀與“個人價值觀”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個人價值觀”把個人利益、個人需要的滿足作為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自我價值在實現時,應把握一個關鍵問題,即價值取向的選擇問題。自我價值取向的正確與否,不僅是一個政治立場和態度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倫理道德和人格的問題?!段伨印分信鹘呛F妓淼闹R女性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現代觀念、競爭意識、開放意識,具有大學學歷和較高的自身素質,她們擯棄了傳統女性“三從四德”、“賢妻良母” 、“男主外、女主內” “男尊女卑” 等價值觀。面對現代社會的巨大壓力,她們努力適應社會的需要,主動迎接社會的挑戰。海萍通過自己的拼搏與努力來實現自身的價值,以自己的才干、能力、智慧躋身于激烈的社會競爭之中。海萍性格要強、積極、上進。大學畢業后不想回老家而留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希望在這里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面對來自經濟、工作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她既沒有選擇逃避,也沒有將自己的幸福附屬于男人身上,而是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夢想。在為房子而奮斗的過程中,她的付出甚至比丈夫蘇淳更加艱辛。她除了日常上班之外,還要靠做不只一份家教來增加家庭收入。由于經濟能力所限,她不惜忍受母女分離之痛,將女兒寄養在老外婆家。丈夫身陷官司,她不顧一切地搭救。她的生活目標就是能有個穩定的職業、一個愛自己的丈夫、一個不大的安樂窩。在為夢想而奮斗的過程中,她始終清楚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及自己應當怎么做,因此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終夢想成真。當然,對于海萍這個角色人性的其他方面,還存在著較多的爭議,但畢竟在她身上,有著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有著比別人更多的奮斗,這已是女性自我價值的最好體現。另一方面,海藻所代表的極少數女性在追求個人的幸福時,自我價值觀與姐姐海萍有了不同的取向。海藻親眼目睹了姐姐為房而奔波的艱辛,禁不住豪華奢侈的物質生活的誘惑,把自己的后半生委身于有錢有勢的官員宋思明,導致傳統價值觀念的扭曲。海藻對于自己終生幸福的選擇則反映了當今一小部分女性面臨社會的巨大壓力以及女性在社會中仍處于社會弱勢群體的殘酷現實,加上多元價值觀念(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中國古老封建主義)的影響,導致自我價值觀念的迷失。
經濟價值觀是指人們對于經濟生活領域中的一些事物和所從事的經濟行為及其結果相關所持有的一種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及價值評價的意識觀念體系。經濟價值取向更多地關注個利益和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經濟價值觀可以從經濟價值取向、經濟價值手段等方面來進行考察。在經濟價值觀取向上,海萍姐妹都意識到了金錢的重要性、價值性和吸引力,她們羨慕有錢人生活富足、衣食無憂。比如海萍曾向蘇淳抱怨,說誰誰誰房子140多平方米,車已經換了第N臺,感嘆有錢人還真多真有錢,買房像買菜一樣簡單,而自己卻要祖孫三代擠在一起。誠然,在當今市場經濟主宰下,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G648
A
1672-5832(2016)03-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