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起訴的強拆》節目特點"/>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卞麗敏
(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61)
淺析《新聞調查
——被起訴的強拆》節目特點
卞麗敏
(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61)
目前,在我國的現有的社會體制和新聞輿論環境下,要做好一期輿論監督的調查性報道需要兼顧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多方利益。 作為很典型的調查揭露性的深度新聞報道,《被起訴的強拆》是央視《新聞調查》2014年11月15日播出的一期節目,能夠代表央視《新聞調查》欄目的風格和定位。通過呈現調查過程,揭露出了中國公民法律意識存在一定的缺失以及地方政府對法律的淡薄等多方面的原因。通過對節目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被起訴的強拆》這期節目的主要特點:
《被起訴的強拆》講述了2013年7月在廣東省仁化縣新莊村發生的一起強拆事件。事發后,葉家三兄弟將廣東省仁化縣政府告上了法庭,2013年12月,韶關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裁決,仁化縣政府行政拆除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土地被占用。在土地征收的過程中,由于立法本身的漏洞和監督機制不完善,導致了政府濫用征地權力,征收范圍過寬,以及在征地申報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弄虛作假的行為,成為了少數人牟利的工具。征地工作在今后乃至一段時間內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如何做好征地工作,使征地工作既能積極服務于各類建設又能切實保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所以,《被起訴的強拆》這一標題一亮出,立刻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新聞導語在新聞敘事中意義重大,一個精彩的導語會給新聞報道增色不少。《路透社記者手冊》(麥克道爾,1992)曾這樣描述:“這是任何新聞報道最重要的步伐,所以值得花費時間。導語的20或30個字成就或毀掉整個新聞報道。”《被起訴的強拆》開篇導語這樣寫道:一次突如其來的強拆,強拆之后,政府卻被起訴,究竟誰在違法?《被起訴的強拆》這則報道的導語是以較為宏大、抽象的概念闡釋引出節目話題,同時又恰當地為之后的事件述評設下懸念與鋪墊,突出“調查”的特點,事實真相需要通過之后的大量調查采訪得以呈現。《被起訴的強拆》的核心事件終于在相關敘述之后給予事實陳述,更多的事件細節與媒介觀點闡釋則是通過新聞導語之后的近40分鐘時間進行詳實的敘述。
電視新聞作品需要通過自成體系的語言符號的一系列有機的組合,才能形成傳達意義的敘事文本,才能被觀眾所解讀。彼得·克魯克斯說:“敘事不僅僅只是一種簡單的口頭或者行動的講述,它通常是復雜的、多層次和持續的。”“同一事件,不同的視角,不同的介入方式,不同的素材組合,都會影響內容的傳達。”由此可見,電視新聞的敘事結構可以增加電視節目的深度和廣度,形成一種張力。不同的敘事結構方式,往往是一個節目風格的表現。
新聞故事化是現在電視新聞節目比較常用的表現手法,尤其是篇幅比較長、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深度新聞。如何把這一個事件跨度六年,并且涉及村民、政府、法院的復雜事件在四十多分鐘里給觀眾敘述清楚,很考驗節目制作者的新聞敘事能力。《被起訴的強拆》這期節目,共分為四部分。在事件敘述上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把記者的調查過程層層推進,完整地展現給觀眾,讓觀眾看過之后,頓時感覺思路清晰,理由充分而客觀,能跟上節目的節奏,水平可見一斑。
在這個關于土地拆遷事件的民告官案例中,看似葉家三兄弟是弱勢和受害者,但深究其原因,我們得知,該事件體現出了中國公民法律意識存在一定的缺失。私蓋違章建筑騙取補償款,這是老百姓投機倒把,對法律的無知,應當宣傳科普法律知識,加強公民法律意識;在未發強行拆除通知、未予公告的情況下實施強制拆除的行為,這是知法犯法。用“以毒攻毒”的辦法解決問題,從有理變無理,這是地方政府對法律的淡漠,應當加強政府官員的法律教育建設、督促政府依法行政。該節目給予了事件的各方,包括違建者、廣東省仁化縣政府、韶關市中級人民法院等平等地表達利益訴求的平臺。
該節目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正是群眾、政府各方的表達,讓觀眾從他們之口深切感受到土地拆遷過程中的種種不規范,以及政府履職過程中的失職行為。同時,節目也不回避違建者在這一事件中的責任。媒體在報道中的人道職責在保持客觀公正的前提下有力實現,這值得我們以后借鑒和學習。
《新聞調查》的記者提問問題都很尖銳,對采訪者可謂是步步緊逼,不留情面,而且往往能切中事件的要害和關鍵環節,常常讓被采訪者面紅耳赤,讓違法者原形畢露。
記者:那為什么去年三、四月份的時候開始搶建了呢?
被采訪者:原因是我不建點房子來置換,就不夠置換了。有些人想鉆空子,賺點錢也是這樣的。這個是良心話是不是,農民想從中搞點錢,這個是很正常的。每個地方都是這樣的。
這段采訪暴露了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違建戶鉆法律的空子,借拆遷補償的名義趁機撈錢,還認為這是理所當然。這反映了當前我國公民對于法律意識的缺乏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新聞調查》的記者讓當事人親口說給電視前的觀眾聽,從而達到借他人之口表達立場的目的,公正明白地展現了事實。
做好一個調查性報道實屬不易,輿論監督最能體現一個新聞人的新聞理想和職業價值。如何在充當好黨和政府輿論喉舌的前提下,為人民群眾履行新聞監督的職責,做好中國式的調查報道,踐行一個新聞人的職業理想,這是對一個中國記者永恒的提問。《被起訴的強拆》這期節目闡述了在制作此類節目時的注意事項,相信能對制作調查類報道的新聞工作者有所啟發。
[1] 史蒂文·拉克斯·尷尬的接近權[M].禹建強,王海,譯。新華出版社,2003:156.
[2] 朱羽君、崔林,《電視新聞調查節目的文本結構》,《現代傳播》,2004(6)
[3] 歐陽宏生,蔣寧平,張斌,2003:中國電視理論研究述評[J],電視研究,2004,2
G353
A
1672-5832(2016)03-0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