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偉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200000)
淺談股權眾籌
胡 偉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200000)
股權眾籌指的是公司出讓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資者,投資者通過出資入股公司,獲得未來收益。
股權眾籌的運行至少需要三方的加入,即籌資人、出資人、眾籌平臺。籌資人,又稱為發起人,通常為需要通過眾籌籌集資金的創業企業;出資人,即投資者,指注冊于眾籌平臺的不特定的網絡用戶;眾籌平臺,充當的是中介作用,將投資者和籌資人連接起來,其職責除了充當媒介之外還要承擔起監督籌資成功的企業運作項目等功能。
2.1 植根于互聯網
股權眾籌的產生和發展都依托于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具有高效、便捷、及時、用戶眾多等特點,這些特點恰恰是需要融資的公司所需要的,因此互聯網成為了股權眾籌發展的土壤。
2.2 融資額度低,只針對小型初創企業
股權眾籌和股票交易等傳統方式在融資額度方面有著絕對差距,股權眾籌融資額度普遍較低,基本保持在“10萬美元到100萬美元”①之間,根據實踐經驗來看,股權融資僅僅適合于從未進行過融資或者只進行了少量融資的企業,原因在于如果企業初期已經接受過風投或者天使投資,股權結構將會復雜化,而股權眾籌的運行模式決定了眾籌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是清晰的股權結構。
2.3 高風險與高收益并存。股權眾籌在盈利模式上和買賣股票相似,其投入的資金不可贖回,投資收入由項目的收益、分紅等因素決定,股權眾籌的收益大多要高于銀行存款或其他投資方式的收益。但股權眾籌也存在較高風險,很可能出現不僅沒有收益還會損失本金的結果。
3.1 股權眾籌行為本質上是否違反了《證券法》的相關規定。《證券法》規定“如果向不特點對象發行證券或者向特定對方發行證券累計超過200人,即為公開發行”, “公開發行證券,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并依法報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準;未經依法核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公開發行證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公開發行:(1)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的;(2)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累計超過二百人的;(3)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發行行為。非公開發行證券,不得采用廣告、公開勸誘和變相公開方式。”從股權眾籌的角度看,企業發行證券必須通過證監會或者國務院授權部門的核準才能進行,因此股權眾籌就陷入到了是否違反了在《證券法》的怪圈中。
3.2 可能成為合同詐騙的偽裝。目前我國并沒有出臺關于投資者和籌資者資格審核的相關規范性文件,因此各大平臺自己設定了各種標準,這就極大提高了融資過程中出現合同詐騙的可能性。目前國內股權眾籌大多采取的是“領投+跟投”的模式,此種模式中普通投資者并不需要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因此假如領投人和融資者私下達成某種損害普通投資者的非法協議后不知情的普通投資者極易成為受害者,而整個股權眾籌也成了合同詐騙。
3.3 可能涉及非法集資。當前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對股權眾籌進行嚴格的規范,這樣一來很容易使的股權眾籌與非法集資界限模糊,股權眾籌操作不當往往演變成為非法集資。
3.4 投資門檻標準設定不明確。根據實踐來看,大多數的股權眾籌項目最低起投資金標準為10萬元,即使是募集資金較少的項目,其最低起投標準也大多在6萬元左右,遠遠高于其他類眾籌的標準。眾籌的“眾字”本有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寓意,但是現實中股權眾籌的高門檻又往往和“眾籌”之意背道而馳。因此,如果不能明確投資門檻標準也將會阻礙股權眾籌的健康發展。
3.5 股權眾籌類平臺規范性及征信體制不健全。股權眾籌在我國真正出現不過是最近三年的事,因此關于股權眾籌類平臺的建設也大多只能引進國外的行業規范,并不能完美兼容我國的實際經濟環境和法律環境,必然存在諸如眾籌平臺的權利義務模糊不清,征信體制不健全等問題。
4.1 完善國內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加強對眾籌平臺的監管。股權眾籌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尚短,但是在其他國家已經出現了較長時間,因此其他國家的監管經驗對我國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啟示作用。如美國眾籌行業監管方面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法案,即JOBS法案。
國家除了需要借鑒國際上其他國家的相關做法,更重要的是結合本國國情做好風險控制的相關措施,本文作者認為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
4.1.1 完善股權眾籌的法律環境,出臺更多的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文件。
4.1.2 加強法律監管,尤其在懲罰性措施方面需要完善。我國和美國在法律制度上關于懲罰性措施的標準差別極大,以食品安全為例,在美國,一個食品生產企業因為某種食物添加劑的含量不符合安全標準往往會面臨著巨額罰款,甚至是拖垮整個企業,因此不管是食品安全還是商品質量上美國生產商的表現都要比我國生產商表現的好得多,而我國在懲罰性措施上做的遠遠不到位,站在生產者的角度看,面臨的罰款遠遠低于此種違法違規行為所帶來的利益,因此也就更加不在相關規定,類推至股權眾籌而言,國家加強違背相關規定的懲罰性措施。
4.1.3 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我國銀行、政府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信用系統,但關于客戶的信用數據會都傳送到央行,因此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接近于信息共享,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卻沒有相關信用系統的建立。
4.1.4 完善平臺準入制度。我國缺少的是好的融資者好的項目,并不缺少投資者和平臺,最近幾年我國平臺數量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難免魚龍混雜,因此考慮到現在我國平臺數量以及增長速度的現狀,提高平臺設立標準加強平臺素質實屬必要。
4.2 普通投資者應加強相關專業知識,謹慎投資。前文講過目前我國股權眾籌的操作模式是“領投+跟投”,此種模式下很容易出現“羊群效應”②,加強投資者的自身專業技能及心理素質實屬必要。
4.3 融資者應注重誠信和專業。融資者作為項目的發起人除了對自己負責更重要的是對投資人負責,對投資人講誠信,對自己要求專業是一位融資者必須具有的素質。
注解:
① 《股權眾籌的特點和局限》《財經日報》2014年6月17日
② “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于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采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占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F830
A
1672-5832(2016)03-02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