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勒力別克·哈布勒
(新疆福海縣文化館 新疆 福海 8364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問題分析
哈勒力別克·哈布勒
(新疆福海縣文化館 新疆 福海 836400)
本文針對我國當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和傳承,所面臨的諸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和遇到的阻礙進行了一下系統的梳理。并且以這些問題為由,提出了清晰可行的解決對策。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著更深刻的認識。深化人們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相關問題的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前言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在世界歷史上獨樹一幟。中國古代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創造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千百年未衰的動態文化與物質文明一起構成了星光璀璨的中國文化。非物質文明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是民族文化一路流淌到當今時代的,是民族文化最具有活力的部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近些年來漸漸展開,已經出現了由個別重點保護單位再到全國范圍的全面重點保護狀態。
1.1 傳承制度不健全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說,傳承是這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般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只能依賴對于傳承人的保護和傳承人本身對于遺產的維護。已經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即傳承中斷,遺產消失滅絕[1]。當前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已經存在,但是缺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和傳承的具體工作指導。在很多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區,僅僅是名頭上掛著遺產,但是沒有對于遺產絲毫的保護敬畏之心。地方政府缺乏對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和資助,很多地區并沒有設立專門款項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投入資金,甚至任其自生自滅,國家缺乏傳承過程中的制度保障。
1.2 傳承人稀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關鍵,那么身負著這一關鍵的就是傳承者。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目前的傳承情況不容樂觀,很多遺產瀕臨滅絕。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都是一些偏遠地區的老者,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沒有下一代傳承人的,而且絕大部分年輕人沒有意愿去學習。這就造成了傳承過程中傳承人的缺失問題。
1.3 傳承的生存空間被破壞
1.3.1 生活方式的變化。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經濟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城市化的不斷加快和新農村的建設,使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間,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尤其是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生存空間被破壞[2]。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無處安身。
1.3.2 思維方式的變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精神層次的追求也越來越多種多樣。很多陳舊傳統的風俗受到了部分現代人的淡忘和忽視。外來的思想向我國本土滲透的輻射,新的思想方式影響著人們。另外,由于城鄉一體化,城市的思想也感染影響著農村的思想方式。尤其一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文化底蘊獨特的偏遠地區,那么一來,受到城市思維的浸染越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越艱難。那么對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來說,受到其他思想的打壓排擠和異化,勢必會造成傳承人的心理壓力,直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賴以生存的土壤沖刷殆盡。
2.1 完善傳承制度
因此針對這樣的情況,國家需要一個完備權威的機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的保護。這就要求政府出面,相關部門擬定政策。從制度層面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以及對于傳承人的一系列保障。所以要求不論是政府機構還是民間團體都要注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視。可以通話宣傳和教育,吸納一些有志青年承擔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能夠讓非物質文明代代相傳。
2.2 保護傳承人
傳承人顧名思義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載體和媒介。傳承人不一定是一個單獨個體,它也可以指每個傳承團體。那么在遺產傳承人的保護上,就是首先對于不同的傳承類別要有一個明確的區分。如何保護傳承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將傳承人聚攏在一起,設立單獨的機構,驚醒社會教育或者宣傳推廣,使繼承人與社會接觸,尋找合適的傳承人。當然,我們更要尊重傳承機制中的自然規律,畢竟科學保護傳承人才是正確的保護態度。
2.3 培育傳承土壤
如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變得逐漸狹小。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土壤不被破壞,一方面要將遺產傳承人更加有力的保護起來,而且是需要政府和民間力量一起,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繼續傳承下來。另一方面就是盡量避免紛雜的思想干擾到遺產的繼承,避免其他群體的過多介入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純潔度。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就應該以一種寬容平和的心態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用更廣袤的胸襟來關注它的走向。這樣才才能以更加具有當代化色彩的態度,站在時代的高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對珍貴的價值充分地發掘出來[3]。
總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問題有了一個清晰地了解。我們要認識到現如今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艱難,同時引發對于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要有瀕危意識,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身要追求純潔度。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相關機制,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相應的保護。雖然我們國家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但是我們對于這些問題不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還要有足夠的實踐能力去具體解決問題。科學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 李文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探析[J].中華文化論壇,2012,03:100-105.
[2] 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保護的幾個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10,09:20-25.
[3] 楊永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法學界定[J].行政與法,2007,07:85-90.
哈勒力別克·哈布勒(1965.04-),男,哈薩克族,新疆福海縣,新疆福海縣文化館,助理館員,大專,哈薩克民歌,鐵里麥演唱和民族文化研究。
G122
A
1672-5832(2016)07-02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