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
(聊城大學文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國學與現代化
高 靜
(聊城大學文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化熱潮,即“國學熱”。一些大學成立了國學院、國學研究所和名目繁多的國學講堂,競相闡釋傳統的儒、釋、道思想。這種內容龐雜的 “國學熱” 具有極強的精神感召力,與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實力和日益復蘇的大國理想相互砥礪,使得當前中國文化在精神面貌方面呈現出一種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全盤西化”傾向迥然而異的景象。
國學;傳統;現代化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伴隨著對80年代文化激進主義思潮的冷靜反思,“國學熱”在思想文化界開始異軍突起。近10多年來,“國學熱”繼續升溫,各種國學典籍特別是大型叢書(如三種《儒藏》)的爭相編輯出版,大型的國家或地方的傳統文化研究工程的連續推出,有關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思想方面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不斷召開等等,已構成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眾人矚目的風景線,而圍繞國學研究展開的各種觀點交鋒,在學術界更是掀起了陣陣波瀾。在社會大眾文化層面,近些年來對傳統經典、傳統歷史文化的關注也日益增強,形成了不少熱潮,極大地擴大了國學的影響。而在國際上,隨著中國經濟迅速騰飛,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逐步提高,由經濟擴張引起的文化擴散效應正在形成,國際上的“漢語熱”、各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的不斷增加,都是很好的說明。它們也都從不同的側面說明了對國學與現代化關系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首先體現在民族傳統文化應該是當代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根基。
我國在經歷了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國學的沖擊、“文革”中極左政治對傳統文化的破壞、近 30 年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上重理輕文的價值導向等等負面影響之后,痛定思痛,總結經驗教訓,重視傳統文化成為人們的廣泛共識。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便不可能真正自尊、自信、自強,就不可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能夠千百年來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當是具有以國學為核心的悠久豐厚的民族文化。所以,中華民族要繼續長久地發展和繁榮,不能不充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國學。尤其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本民族固有的傳統和文化已日益顯示出其恒久的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不斷地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動力、公民教育和人格培養及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資源??梢哉f,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人類文化發展的經驗表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有著無法割斷的血肉聯系。一方面,傳統文化構成了現代文化的基礎,現代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繼續和演進,是創新和發展了的傳統文化。如果脫離了傳統文化的根基,現代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真正強大和久遠。另一方面,一個民族若是失去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傳統,將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思想文化,更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文化走在其他民族的前面,實現思想文化的現代創新和發展。可以說,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必然同時伴隨著文化上的本土化過程。一切外來文化和現代化的因子必須在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后才能真正生根發芽,否則其所謂現代文化就有可能成為殖民主義文化。正如著名歷史學家羅榮渠指出的:“傳統與現代性是現代化過程中生生不斷的‘連續體’,背棄了傳統的現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現代化的傳統則是自取滅亡的傳統。適應現代世界發展趨勢而不斷革新,是現代化的本質,但成功的現代化運動不但在善于克服傳統因素對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傳統因素作為革新的助力?!彼砸粋€民族的現代化過程實際上也是民族固有文化傳統的延續、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自覺和突顯的過程。顯然,在當今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這種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重建既需要有其具有普適性的現代性坐標,也需要找到自己獨特的民族性基礎。只有以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為根基,才能建設既具有民族特色又體現時代精神的當代中國先進文化。而以儒道佛思想為核心的傳統國學無疑顯示了其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和普遍的價值,蘊含了可以成為回應現時代問題及重建當代思想文化的豐富可貴的精神資源,成為從傳統向現代性轉換過程中應予以借鑒依憑的特有的民族性基礎。
實際上,中國社會傳統文化在近代因其自身內在的封閉和僵化,以及外部的經濟文化沖擊,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的強勢文明的猛烈沖擊而發生了深刻的危機。中國人“天朝上國”的自我中心的美夢由此開始逐漸破滅。這不僅摧垮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也導致了中國近代社會原有社會秩序和文化體系的崩潰,使中國人一度陷入痛苦與迷茫之中。因此,一方面受到自身內在發展停滯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刺激,中國近代社會開始極力尋求變革以實現由傳統社會文化向現代社會文化的轉型。這一過程,很多學者稱之為“現代化過程 ”?!八侵袊鎸ν饬浩?,內部努力掙扎求生的心路歷程?!笨梢?,現代化的過程并不是一個單向過程,它是內部壓力與外部刺激沖撞結合的過程。因此,“中國向何處去” — —如何認識中國所面臨的危機,以及如何邁向現代化的解決方案,就成為這個現代化過程的一個核心問題。在這個核心問題上,盡管近代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仁人志士爭論不一,但中西古今之爭無疑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主題。
國學研究就是既要研究民族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價值和精華,特別是其對于現代社會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作用和意義問題,包括通過對傳統經典的現代闡釋和運用揭示出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現代性要素及其意義,以及蘊含的那些可以轉化為推進我國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的豐厚“軟實力”,又要研究民族傳統文化(國學)現代化或作用于現代社會的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的途徑、方法問題,研究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型的路徑等問題。只有這樣,在當今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民族復興和中國文化的重建才既可以有其具有普適性的現代性坐標,也可以找到自己獨特的民族性基礎。
[1]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376).
[2] 徐中約:現代中國的崛起[M],臺北:虹橋出版社,1971(14).
高靜(1991.11-),女,聊城大學文學院2014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魏晉南北朝方向。
B2
A
1672-5832(2016)07-0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