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蕾
(黑龍江省圖書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90)
“互聯網+圖書館”的理論框架及創新發展戰略
花蕾
(黑龍江省圖書館,黑龍江哈爾濱150090)
“互聯網+”對圖書館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分析“互聯網+圖書館”理論框架與實施原則的基礎上,探索了“互聯網+圖書館”的總體發展思路,以及“互聯網+圖書館”的創新發展戰略。
圖書館“互聯網+”理論框架發展戰略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不僅引發了廣泛的技術變革,也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思維方式。2012年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的概念,指出未來所有行業、產品和服務都將實現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指出“互聯網+”的戰略目標,就是促進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結合,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創新環境的形成創造條件。從我國圖書館行業的發展歷程來看,任何一項新技術、新理念,都會引起圖情界的廣泛關注,并且對圖書館的管理服務帶來影響?!盎ヂ摼W+”思維的應用,有望從理論、技術層面解決圖書館長期存在的難題,突破圖書館的發展瓶頸[1]。設計完善的“互聯網+圖書館”規劃方案,是保障“互聯網+”在圖書館領域應用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互聯網+圖書館”頂層設計工作,但是由于對“互聯網+圖書館”的理論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需要解決資源整合、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圖書館人要順應時代潮流,盡快引入“互聯網+”這一創新驅動引擎為圖書館服務,深入研究“互聯網+圖書館”的理論框架,制定可行的創新發展戰略,真正實現圖書館服務的轉型升級。
1.1改變信息傳播環境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規模與速度空前增長,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和交流方式,實現了全球信息的交互共享。根據我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6年3月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底,我國網民規模突破6.5億,同比增長超過6.2%?;ヂ摼W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大量數據的產生、存儲與傳播,以及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不同行業的深度融合。圖書館傳統的服務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大量紙質圖書轉化為可供在線傳播的數字化資源,具備擴展性、操作性的數字圖書館應運而生,它使得各類館藏資源被制成文本內容,借助搜索引擎為讀者提供高效信息服務,也融合了信息咨詢等全新功能。
1.2促進圖書館空間再造
“互聯網+”的本質為創新發展,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實質就是通過異質融合實現多贏[2]?!盎ヂ摼W+”時代圖書館不再將互聯網作為單純的技術工具,而是關注新技術、新媒體對精準用戶服務的作用?!盎ヂ摼W+”具備的技術兼容性,以及不同行業融合的利他性,有助于圖書館選擇最有利的發展模式,也有助于圖書館樹立空間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全面改善和提升技術、資源、管理、服務系統,形成協同合作、優勢互補的全新空間形態。同時“互聯網+”思維融入圖書館,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為圖書館空間結構變革提供了平臺,也衍生出全新的服務內容。
1.3催生智慧圖書館研究與實踐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將世界連成一個整體,衛星通信、智能傳感、光纖通信技術的應用,突破了信息傳播的空間和時間阻礙,催生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2004年加拿大部分圖書館構建以“智慧圖書館”命名的圖書館聯盟,引發圖書館界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與關注?!盎ヂ摼W+”時代不同行業的互通互聯,使得圖書館的各項業務更為智能化,也為智慧圖書館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條件。我國近年來雖然建立了普遍的網絡圖書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智慧圖書館研究與實踐上還存在差距,如何更好地利用智能化技術是現階段圖書館研究的主題。
“互聯網+圖書館”為圖書館發展插上了翅膀,創造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全新業態?!盎ヂ摼W+圖書館”的規劃實施,應該結合相應的理論框架和基本原則,以不同體系與機構的協同創新,確?!盎ヂ摼W+圖書館”目標的實現。
2.1“互聯網+圖書館”的內涵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圖書館與互聯網的融合成為業界研究的重點[3]?!盎ヂ摼W+圖書館”屬于“互聯網+服務+創新”的模式,是“互聯網+”與行業領域結合的分支,也是“互聯網+”思維在圖書館服務中的體現,有助于突破圖書館領域的發展瓶頸。“互聯網+圖書館”不僅體現在技術、管理和服務方式的革新上,更體現在多學科融合、文化結構重塑和堅持以人為本方面。近年來,我國圖書館界舉辦了多場學術研討會議,如由華中科技大學主辦的“互聯網+下的圖書館知識空間建設”研討會,[4]倡導以開放、共享的思維,建設用戶可以自主、有序選擇閱讀資源的知識空間。我國部分圖書館也制定了相應的“互聯網+圖書館”行動計劃,嘗試從信息共享、業務重組、跨界融合等層面提供創新服務。
2.2“互聯網+圖書館”的理論框架
自國務院推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各級政府與行業協會從頂層設計角度考慮,制定了相應的“互聯網+”行動方案,促進了我國“互聯網+”事業的發展。“互聯網+圖書館”屬于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從知識服務、文化建設、管理制度、資源整合等方面,基于頂層設計理論進行統一規劃部署,結合圖書館發展實際,凸顯其在資源儲備和信息服務方面的優勢。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應該明確現階段的發展目標與要求,實現與企業、用戶、政府部門的密切合作,保障資源、服務、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協同發展,實現技術、法制、理念與方法等多項因素的有機結合。根據我國行業協會制定的“互聯網+”頂層設計理論,筆者從整體性戰略規劃的角度,設計了“互聯網+圖書館”的理論框架(見圖1),結合科學、系統的保障體系與功能體系,以不同體系之間的協同作用,推動圖書館服務與管理創新。

圖1 “互聯網+圖書館”的理論框架
2.3“互聯網+圖書館”的實施原則
結合我國圖書館的服務理念與發展要求,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基于“互聯網+”重構圖書館關系結構和業務流程,將“互聯網+”作為圖書館創新發展的突破口,實現圖書館產學研協同創新?!盎ヂ摼W+圖書館”的規劃實施,必須緊密結合時代脈搏,結合圖書館中長期發展目標,集中解決“互聯網+”建設中存在的關鍵問題[5]。而“互聯網+圖書館”計劃的實施,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用戶參與、協同創新、智慧互聯的原則。在當前“互聯網+”理論體系尚不成熟的條件下,圖書館必須圍繞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服務項目,制定階段性發展規劃,選擇合適的創新發展試點,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在實踐過程中注重用戶參與和用戶體驗,以開放互聯、協同整合的方式,實現多行業、多領域的有效信息交互,保障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與個性化。
“互聯網+”促進了生產生活要素的變革,圖書館的服務形態、技術方式與資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結合“互聯網+”的“開放、互聯、創新、共享”特征,筆者認為“互聯網+圖書館”的發展應該遵循以下思路。
3.1實現圖書館業務創新重構
“互聯網+”實現了不同行業領域已有模式、流程與關系的重構,實現了傳統行業突破性的結構調整,也促進了產業發展與轉型升級?!盎ヂ摼W+圖書館”本身也屬于對圖書館業務進行重構的過程,需要圖書館大膽設想、放開思路,通過對已有資源、服務、管理等進行重新定義,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問題,以更好地推行“互聯網+”,形成全新的圖書館生態。圖書館一方面應該改變固有的服務模式,由被動服務向研究性服務轉型,實現服務流程、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創新。另一方面,圖書館應該積極引入新技術,通過技術研發提升信息檢索、系統互聯等方面的創造力,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易用的體驗。
3.2積極推進跨界交流合作
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跨區域、跨行業融合,不同機構之間可以通過數據共享、信息互通實現深度融合。圖書館作為信息服務機構,在信息收集、文獻管理與知識服務方面,與其他機構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然而搜索引擎、信息傳播工具的出現,使得圖書館服務逐漸邊緣化[6]。這就需要圖書館利用“互聯網+”思維重新進行功能定位,以開放共享的理念,引入先進技術與設備,實現不同行業、不同機構的平臺銜接和數據共享,聯合圖書供應商、移動運營商等共同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實現跨領域、跨專業資源融合,進一步拓展圖書館的發展空間。
3.3以集約發展開創新格局
易觀國際于揚曾經指出“當前所有的傳統服務都將被互聯網所改變”?;ヂ摼W技術的迅速發展提升了信息傳播速度,改變了信息交流環境,也倒逼圖書館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7]?!盎ヂ摼W+圖書館”本身屬于一場盛大的變革,重點在于改變圖書館不適應新環境的領域,拓展信息服務范圍。目前圖書館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應該以服務模式轉變為核心,以融合創新為主導,通過結構優化、資源整合、空間重構提升核心競爭力。“互聯網+”為圖書館與其他領域的協同合作提供了條件,也要求圖書館依托集約式發展,綜合不同行業、學科的信息資源,創造互補、優化、和諧的全新知識服務格局。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增加了信息獲取渠道,弱化了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功能?,F階段圖書館應該把握“互聯網+”發展趨勢,樹立適應“互聯網+”需求的思維模式,積極建設融合圖書館,培養符合創新服務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全面提升圖書館的綜合競爭實力。
4.1樹立全新思維模式
圖書館應該緊隨時代發展脈搏,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積極樹立全新的思維理念與模式,全面提高知識服務效能,滿足互聯網時代用戶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圖書館應該樹立跨界思維,突破不同專業、不同學科背景的界限,加強與出版社、書商的合作交流,通過多方資源整合創新業務流程。圖書館必須樹立平臺思維,打造用戶之間可以自由交流、分享的知識平臺,保障圖書館各項業務與讀者需求的關聯,通過對用戶潛在需求的深入挖掘,形成互利共贏的生態圈。另一方面,圖書館應該樹立人本思維,堅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注重圖書館不同服務環節與用戶需求的匹配度,在與用戶深入交流的基礎上為他們其個性化服務。
4.2建立融合圖書館
“互聯網+”與圖書館的融合,促使圖書館更加注重數據資源的整合,更加注重基于用戶需求的資源管理,以及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的智能化。融合圖書館就是以數據資源融合為主要特征,以信息交互、人人互聯為基礎,以不同類型信息服務機構的智慧聯通,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新形態。構建融合圖書館利用了物聯網、云計算、智能感知等技術,能夠嵌入到用戶需求產生、分析、解決的全過程,基于用戶驅動與數據挖掘,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個性化、專業化需求,其基本架構如圖2所示。它是結合云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的特點,將“互聯網+”作為戰略目標演變而來的,堅持協同創新、互通互聯的原則,能夠保障圖書館各項業務的一體化,也是智慧化、高品質、即時性的全新圖書館服務模式。

圖2 基于“互聯網+”的融合圖書館架構
4.3培養創新型人才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用戶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圖書館員必須緊跟新思維的發展,掌握必要的業務知識與技能,成為適應“互聯網+圖書館”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圖書館首先需要建設完善的培訓體系,開展有針對性的業務技能培訓,要求圖書館員加強學習與實踐,結合用戶需求改進服務方式,以適應讀者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其次,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各類互聯網平臺,提升宣傳推廣力度,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4]根據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實際需求,廣泛征求館員與用戶意見,制定科學的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結合工作績效、業務水平等對圖書館員進行綜合考量,挑選真正符合要求的專業人才,為“互聯網+圖書館”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互聯網+”融合互聯的強大功能,以泛在網絡為基礎,為圖書館用戶提供了信息交流共享的新途徑。信息載體與信息環境的變化,更加要求圖書館借助“互聯網+”思維,改善空間結構與業務流程,以開放、創新、共享的原則,為用戶提供及時、交互的信息服務,提升用戶服務體驗。圖書館不僅需要借助互聯網做加法,也需要制定合理的“互聯網+圖書館”發展戰略,加快向智慧圖書館方向發展,真正提升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地位。
[1]文毅.中國國家圖書館與美國國會圖書館推進全民閱讀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23):83-89.
[2]姜繼業,張黎.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模式研究與對策[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9):39-40.
[3]鄧新梅.“互聯網+圖書館”的智慧化服務模式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8-100.
[4]劉芳.“互聯網+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與轉型發展[J].圖書館雜志,2016(8):42-48.
[5]賈西蘭,李書寧,吳英梅.“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J].圖書與情報,2016(1):44-48.
[6]黃傳慧.互聯網+圖書館情景化用戶偏好的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2016(4):78-81.
[7]楊三方.“互聯網+”下圖書館服務變革與創新探討[J].晉圖學刊,2016(1):28-31.
花蕾女,1982年生。本科學歷,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書目數據質量控制。
G250.7
(2016-08-11;責編:王天泥。)